5
自從六月十五日那一天,李隆基在馬嵬驛附近,與太子李亨的大隊人馬分手以後,到了晚間,大雨就開始一直下個不停。
遍地泥濘,又滑又濕,李隆基一行人馬,渾身濕透,個個都像落湯雞。大人小孩,一路哭泣著,淒慘地惶惶前行。
李隆基心裏十分惱怒憂鬱,著急萬分,但又無可奈何,隻有聽天由命。
六月十七日,李隆基君臣一行,經過兩天的艱苦跋涉,終於還是較為順利地抵達了岐山縣(陝西省岐山縣)。
6
岐山,本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岐山的曆史悠久,所在的地域,曾經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發祥地。
岐山,因境內東北部的箭括嶺雙峰對峙,山有兩歧而得名。
岐山縣,位於富饒的關中平原的西部,現在陝西省寶雞市的境內。
岐山縣南按秦嶺,北枕千山,中為廣闊的平原,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
岐山縣的南北狹長,東西較窄。境內山、川、塬皆有。渭河、緯水河,穿境而過,形成了“兩山夾一川,兩水分三塬”的地形地貌特征。
俗言:“天災多人禍,亂世多謠言。”
近段時間,常常是流言四起,讓人整天提心吊膽,驚魂不定。
李隆基的皇帝車駕,剛剛走到岐山縣,正準備落駕岐山,稍作休息,補充給養,然後再行。
突然,探子緊急來報:
“陛下,安祿山叛賊的前鋒部隊,已經迫近了岐山,請陛下指示。”
李隆基聞聽,大驚失色,急忙詢問:“叛賊有多少人馬?”
探子急慌慌地答道:“大約有數千人馬。”
那時,探子見叛軍的隊伍追來,心裏也非常恐懼,哪裏能夠弄清,究竟有多少賊兵呢!
李隆基一行,此刻早已是驚弓之鳥。
聞聽探子的報訊,他們來不及辨別消息的真假,一刻也不敢停留,就急急忙忙地繼續拖著疲累的身體,起駕前行。
“寧可謹慎小心,不可稍犯過失。”這是近段時間以來,李隆基一直堅守的信條。
李隆基根本就來不及再派人去,仔細打聽叛軍追兵的真實情形,他就匆匆忙忙地率領大眾,向南奪命狂奔。
那些追隨皇帝的達官貴人們,聞聽叛軍追來的消息,更是驚慌失措。
他們心裏都非常清楚,自己一旦與他們的大隊人馬脫離,沒有了禁軍將士的護衛,他們這些衣著光鮮的貴人們,就隨時可能,成為亂民或者亂軍覬覦的獵物,死無葬身之地。
傍晚時分,李隆基的隊伍終於抵達了扶風郡(陝西省鳳翔縣)。
隊伍實在走不動了,李隆基下旨就在扶風郡駐紮了下來。
7
扶風郡,據《魏書?誌第七?地形二下》記載:
扶風郡故秦內史,漢高帝二年,更名為中地郡,九年複為內史。
武帝為右內史,太初中更名主爵都尉,為右扶風,後改。
就是說,在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時,漢武帝開始設置右扶風,與京兆尹、左馮翊,合稱“長安三輔”,屬於西漢的政治和經濟中心之一。
三國時,曹魏王朝,又把右扶風改為了扶風郡,治所在槐裏(今陝西興平東南)。
大約相當於今天陝西麟遊、乾縣以西,秦嶺以北地區。
西晉則移治池陽(今陝西涇陽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