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日本人入侵,抗戰打響,小姐跟著家人去國外避難,顧念著主仆情誼,給了她一筆錢財,便放她歸鄉了。

這位姑祖母不知道為什麼,回老家後沒有帶著這筆錢財嫁人,而是在離村不遠的一座山腳下,用閑錢雇人修了一座青磚瓦屋,終日望著村口的小路,不知在看什麼。有人說,她早在上海就和人互許終身了,後來那人抗日去了,約定抗戰勝利後就來村子娶她。於是,她就守在村口,希望那人一回來就能看到,誰知道對方一去就再也沒回來,她也守了一輩子。

不過,這都是村子裏的流言,沒人知道究竟是因為什麼。

而魏希能由這位姑祖母撫養,也是因緣巧合。魏希出生的時候正好鬧饑荒,一家人都吃不飽飯,偏巧她還是個丫頭,家裏人就動了扔她的心思。於是,不滿一個月的她被扔到了山上,自生自滅。也是巧,那山正是她姑祖母住的那座,她的哭聲剛好叫上山的姑祖母聽到了,年紀大了都心軟,加上一個人守著屋子過了那麼多年,日子過得未免寂寞,便將她撿了回去,悉心照料。

親自為她取名,冠自己的姓,就當作親孫女一樣撫養,兩人也一直以祖孫相稱。直至魏希年紀稍長,帶她上戶口的時候,才被魏希的親生母親認出來,一番詢問之下,才鬧清楚關係。但養都養這麼大了,加上是自己家先扔的孩子,哪還有臉麵把孩子接回來養,所以魏希還是跟著姑祖母長大。也到族裏過了明路,算是和魏父魏母沒了父女關係,日後見了,也是隨著姑祖母的輩分喊魏父一聲表舅。

過了幾年後,到底有了春秋,這位姑祖母被一場風寒帶走了。留下魏希一個人,孤零零的住在山腳。不知道是不是傷心過度,這姑娘發起了高燒,人事不知。

幸好被前來看望的大隊長妻子吳桂蘭看到了,這才救了她一命。雖說和魏父魏母沒了父女關係,但畢竟有血緣關係,哪怕隨魏家姑 * 祖母的輩分喊人,也是沾著親的。在魏希病成這樣人事不知的情況下,自然由他們照顧最為合適。

因著這事鬧得大,加上大隊長老婆也摻和在裏麵,魏家的兒媳婦們雖然不情願,也不得不同意將她接回家養著。但心裏的怨氣是藏不住的,於是妯娌幾個聯手,有意欺負這個新出爐的小姑子。

背著公公婆婆,將本來是留給魏希補身體的好東西偷偷昧下,給自家孩子。這也便罷了,因著農忙,家裏人都在田裏忙活,給魏希喂飯的事是由著當日做飯的幾個兒媳婦輪流來的,一整日的農活做下來,哪裏還能盡心,一天一小碗粗糧稀粥吊著她不餓死罷了。

健康的活人這樣養著都得餓出毛病,更何況是本來就發著高燒,昏迷不醒的小姑娘。於是一場普通的高熱起起伏伏,愣是大半個月才好了。準確的說,是硬生生耗沒了,原主被折騰的離世,周未晞占了這身子,方才醒了過來。

第2章 “別的倒罷了,這魏家的兒……

“別的倒罷了,這魏家的兒媳婦們日日爭吵,整日沒個安寧,當務之急,還是要搬出去。不過‘魏希’病的這些日子確實仰賴了魏家不少,光是藥錢就小有一筆數目。不管私底下那幾個怎麼鬧騰,明麵上總沒有太虧待自己。

若不還個清楚,隻怕那魏家的三個媳婦不會輕易消停,還有的鬧呢!”魏希揉了揉額頭,頗為頭疼的想。

魏希心裏想的多,但腳步沒停,不消一會兒便到了大隊長趙柱國家。趙大隊長是村裏少數幾個住著青磚瓦房的人家,和魏希前世住的雕梁畫棟、瓊樓玉宇自然沒得比,但相對村子裏的其他房子,已經算很是敞亮了。而大隊長夫妻兩個,也是村子裏難得的明白人,為人也熱切仗義。這樣一襯,連帶著屋子也有幾分悠然見南山的野趣在了。:-)思:-)兔:-)網:-)文:-)檔:-)共:-)享:-)與:-)在:-)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