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討董卓諸侯應曹操 靖漢室孫堅初逢敗(1 / 2)

卻說劉鈺回到並州厲兵秣馬,以待事變。不過數日,洛陽密使傳出丁原死訊,劉鈺隻得感歎一番。翌日,朝廷詔書已到,任劉鈺為並州刺史。劉鈺仰天長歎:“亂世至矣!”

劉鈺一麵令趙雲整頓軍馬,一麵處理並州之事,又四散探子偵察各路消息。卻說曹操匹馬逃回譙郡,四散奔走,得鄉紳之助,扛起了討董大旗。於是先發矯詔,馳報各道,然後招集義兵,豎起招兵白旗一麵,上書“忠義”二字。不數日間,應募之士,如雨駢集。

有陽平衛國人樂進樂文謙,山陽巨鹿李典李曼成來投,又有族中兄弟,夏侯墩,夏侯淵,曹洪,曹仁領鄉勇來投。曹操大喜,就令村中日夜操練,待諸侯成盟,便去討那董卓。

時袁紹在渤海亦是整軍備戰,得曹操之書,大喜,聚了帳下文武便領三萬步兵來合曹操。曹操接報,大喜,又作檄文傳諸郡,檄曰:“操等謹以大義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滅國弑君;穢亂宮禁,殘害生靈;狼戾不仁,罪惡充積!今奉天子密詔,大集義兵,誓欲掃清華夏,剿戮群凶。望興義師,共泄公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檄文一出,各鎮諸侯便有十七路諸侯響應,連同曹操,便是十八路諸侯:

第一鎮,後將軍袁術;

第二鎮,靖邊侯撫夷將軍並州刺史劉鈺;

第三鎮,冀州刺史韓馥;

第四鎮,豫州刺史孔伷;

第五鎮,兗州刺史劉岱;

第六鎮,河內郡太守王匡;

第七鎮,陳留太守張邈;

第八鎮,東郡太守喬瑁;

第九鎮,山陽太守袁遺;

第十鎮,濟北相鮑信;

第十一鎮,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二鎮,廣陵太守張超;

第十三鎮,徐州刺史陶謙;

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

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

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諸路軍馬,多少不等,有三萬者,有一二萬者,各領文官武將,投酸棗來。

劉鈺接著曹操書信,大喜,命趙雲率精兵一萬為前驅,順河而下,直取河東,以策聯盟大計,又命小將張遼領五千兵士巡閱並州各地,以高順為大將鎮守並州,自率典韋領兵一萬來會曹操。

卻說長沙太守孫堅得曹操書信,便集了眾將領兵一萬前來。不想剛入南郡卻接了武陵太守曹寅書信,書言使者光祿大夫溫毅查實荊州刺史王睿死罪,命孫堅斬之。孫堅也不多說,便略施小計,殺了王睿,又得王睿兵勢,一路收攏壯士,比至南陽,已是數萬之眾。因糧草不濟,便問南陽太守張谘借糧,張谘是個優柔寡斷之人,聽了幕僚之言,便不買孫堅麵子。孫堅大恕,就在酒宴之時斬之,命送回南陽城中。南陽眾官見之,又知孫堅兵強,隻得供其兵糧軍資甚物,無有所缺。

孫堅乃領兵進至魯陽,與袁術合兵一處。又命陳普,黃蓋領兵駐於魯陽,隻領祖茂韓當二將並十餘軍士往酸棗會盟。

卻說眾諸侯皆到,唯劉鈺未到,眾人皆知劉鈺,不敢造次,隻得在在營中飲酒,不過三日,劉鈺方至,眾人皆出十裏相迎。

隻見十列黑甲軍士齊步而進,前至眾人麵前五十步方才停下,一道分開,便是劉鈺匹馬為先,身後卻跟著典韋。眾人少有見過劉鈺者,皆看其後兩杆大旗:右書:並州刺史;左書:靖邊侯劉。再看錦旗之下,一將手持五鉤神飛亮銀槍,身著亮銀鎧,雖是一臉風塵卻是麵含微笑的騎於寶駒之上。眾人心是皆是歎服,劉鈺能安邊患,果然不凡,便是這番從容亦不是何人所能學的。正待上前招呼,卻又見身後閃出一將,一身黑鎧泛出絲絲寒氣,就連坐下黑馬亦是黑甲護體,正待看臉,頓時嚇了一跳。你問何故?原是典韋本身麵相凶惡,這時又是受了劉鈺之囑要給眾人下馬之威,一時殺氣四溢,牢牢鎖住正欲上進的曹操眾人。劉鈺雖視而不見,卻在心裏暗樂。下得馬來,便迎著曹操等人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