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探得消息,不由大笑,“這劉鈺前破鮮卑,以生姿意,欲以區區兩千騎兵撼我五萬大軍,實乃羊入虎口也。吾等若是斬了此人,定可名揚天下,高漲我軍士氣。”
有部將知劉鈺勢力,謂張燕曰:“劉鈺前破鮮卑,一戰成名,又得羌胡匈奴之助,勢不在小,還請大帥謹慎行事。”
“劉鈺雖勇,可區區兩千騎兵,怎是我五萬大軍之敵,這番他自以為是,留趙雲典韋於家中。自領兵進來,已是不智,又縱兩千騎來戰我,更是弱智,吾等定要將劉鈺一戰成擒,屆時揮軍南下,直逼京師,與天公將軍遙相呼應,則大事可成也。”
眾人皆是佩服張燕言論,連連讚歎。
卻說劉鈺領兵來戰張燕,行了30裏便碰著張燕大軍。見張燕賊軍良莠不劉,武器不精,甚有棍棒無數。劉鈺大喜,黑山軍不過如此。不待其立陣,兩千騎便衝張燕帥旗而來,劉鈺一馬當先,無影寶馬如閃電般直奔張燕,張燕大驚不想這劉鈺竟敢主動出擊,直搗五萬軍陣。
說時遲,那時快,無影寶駒何等神速,待近得百步,劉鈺就馬上拉起寶雕弓,猶如滿月,擎出黃金箭,也不細瞄,‘噔’的一聲,張燕身側扛旗之人應聲而倒,賊眾哪見過這般情況,見帥旗倒下,不免有人四散逃去。這黃巾賊人本來百姓,隻因家中無米,又受張角誘惑,才起而反之,哪比劉鈺之虎狼之獅。見有人逃逸,又見主帥旗倒,更是從者如螞,張燕喝止不住,連斬數人方才止住,怎奈軍心已亂,敗勢已成,這般軍士哪是劉鈺騎兵之敵,又見劉鈺正快馬趕來。當下不敢猶豫,集了精兵往山上敗去,劉鈺也不追趕,領軍往來衝突,驅殺四散之人。劉鈺本是心中不忍,隻是黃巾勢大,若不立威,後必為禍。一將功成萬骨枯,劉鈺深以為然。殺了一刻鍾方才命人大喝“降者免死”。賊眾早已膽戰心驚,聞得此言,心中已是拜天拜地,紛紛丟槍棄棒,伏拜於地,口稱饒命。
張燕在山上看得劉鈺引軍左右衝突,所向披靡,心中大駭,這劉鈺果非常人,一百步之外射殺一人,兩千騎便亂我軍心,若非我急智,想是被他所殺了。回顧眾將皆是麵露懼色。又見身後尚有精兵一萬餘,想那劉鈺不敢上得山來,心中乃安。忙令眾將約束兵士,以備劉鈺剩亂突襲。
卻說劉鈺逼得張燕遁走山上,劉鈺兵少,又是騎兵,不敢上山剿殺。乃分一千兵清點降俘,自領剩餘精騎立於山角,防那張燕。這一仗可謂完勝,劉鈺所率兩千騎兵隻百餘人戰亡,且多是騎術不精墜馬而死,殺敵10000萬,降一萬餘,除那張燕所屬精銳一萬餘人,眾皆逃散。
劉鈺得知,令人奔告趙雲,叫速速前來,又差人回樂平告之張泉,備齊糧食,以犯降卒無糧滋事。分咐完畢,乃引軍押一眾降俘回樂平,又親自斷後,張燕見之未敢追擊。探得劉鈺已回樂平,方才引軍下山,回了晉陽,待到城中,自張燕以下萬餘人皆是深吸一氣,暗道幸運。
卻說劉鈺押著萬餘降俘回得樂平,張泉大開城門,城中有未走百姓皆是出城迎於道旁,大呼萬歲。劉鈺心中高興,卻不露臉色,暗道張泉知我心事。至時樂平小城已有一萬八千降兵,比劉鈺之兵多了去了,心中憂慮,乃分而守之,日夜巡視,又好言勸說,使之不餓,隻等趙雲到來。
不過一日,趙雲已至,劉鈺大喜。
“二哥,群中之事可是安排妥當?”
“三弟勿憂,郡中之事吾已命心細之人處之,乃領了五千騎兵進來,途中又得三弟之書,乃日夜趕來。”
“苦煞二哥了,為我一人,累得二哥及五千軍士不好休息。”劉鈺聞言,心中感激。
二人又是一陣相訴不提。
卻說劉鈺與趙雲兵合一處,已有7000騎兵,張燕知趙雲援兵已至,乃罷了領大軍去戰劉鈺之議,你道是為何?且聽我慢慢說來。
原這張燕原乃常山人,與趙雲同糸,深知趙雲本事。兩年前便被趙雲1000步兵大破其8000山賊之眾。張燕自視勇武,要與趙雲單挑,這不挑還好,一挑之下,被趙雲十招所敗,張燕不服,乃連戰十陣,奈何技不如人,十戰皆敗。見張燕如此豪情,趙雲乃槍下留人,與之約三事:不入常山為寇;不可劫掠窮人;不得擅殺百姓。這張燕卻也英雄,知趙雲饒其性命,便應了三事。領一幹山賊出了常山。不敢再入半步,自此常山安定,皆知趙雲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