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放心,說了收購我們就一定會收購的,如果各公社不放心,咱們可以簽一份收購協議。不過我們人手有限,離得遠的公社,我們可能會晚一些收購,但最遲不超過明年的三月。”

人手有限什麼的都是幌子,還是錢不夠。他們要一邊收購一邊生產,然後邊賣邊回籠資金。

雖然這樣緊張了點,但宋書玉知道,其他公社肯定不會像他們公社的社員這麼積極,所以最後的產量肯定要減掉一半左右。

花個大半年的時間,他們廠肯定能吃下這批棉花。

為了調動各公社的積極性,縣裏領導最後拍板,讓大家自願簽訂了認購協議。

這份協議一簽,到下半年,服裝廠的肯定得擴產。

為了應對這個情況,擴建廠房,訂購新的機器迫在眉睫,尤其是機器,得提前好幾個月打申請。

送走領導們後,宋書玉就跟宋建國商量起了這事。

廠房擴建就在原來廠房的旁邊建房子就是,這事依舊由宋建國負責,他比較有經驗。

宋書玉則要考慮下半年的發展計劃,首先要培養一部分人熟練的工人,紡織機、染色機這類機械由謝錚帶人培訓即可。這事需要的技術員並不多,不是什麼難事。

主要還是裁縫和銷售人員跑提前培養起來,尤其是裁縫,沒個一兩個月的功夫學不會。

宋書玉先統計了一下公社還有哪些家裏有縫紉機,會做衣服又有意願加入服裝廠的,先將他們統計好,計入下一批招工的名單,然後又麵向整個公社招了二十五名學徒,其中十五名學習裁縫,十名學習銷售。

學習期間,沒有工資和任何補貼。

等通過學習後,錄入服裝廠的人才庫,下次服裝廠招工,優先錄用這批人。

本以為沒錢幹白工能勸退一部分人,哪知道報名那天竟來了幾百名。

整個公社符合條件的男女來了一大半,整整選了兩天,才篩選出了合適的人選。

廠房在建,人手也招聘好了,設備正在審批中,萬事俱備隻欠東風,如今就等著秋天大幹一場了。

到了八月,設備運了回來,棉花也獲得了大豐收。

源源不斷的棉花運進廠裏,幾台機器晝夜不停地輪番轉動了起來,與此同時,服裝廠也迎來了一次大規模的招工,這次總共招了五十名職工。

除了先前預定的25名員工,還招了15名裁縫,10名收花工。

服裝廠的人數一下子到達了八十多,距離破百不遠了,廠子的負擔也一下子重了不少。

為了快速回本,宋書玉天天不是在廠子裏就是去縣城找新的銷路。

現服裝廠一天能生產五六百件衣服,這麼大的產量,靠擺攤肯定是不夠的,還得尋找更多的出路。

她每天忙得腳不沾地,天天一大早出門,天快黑了才會回家。

這一忙就到了九月底,有一天晚上吃過飯,她跟謝錚在屋子裏邊聽收音機邊聊天,忽然收音機裏傳來了通知,說是決定恢複高考,時間就定在年底。

正在說機器的謝錚愣住了,扭頭,直愣愣地盯著收音機。

過了好半晌,收音機裏換了一條新聞,他才不敢置信地問宋書玉:“剛才收音機裏說了什麼?是,是我聽錯了嗎?”

“沒有,阿錚,恢複高考了。你可以參加高考,堂堂正正地去上大學了。”宋書玉握住他的手,肯定地說。

謝錚的眼淚一下子湧了出來。

外麵也傳來了知青們的歡呼聲。這一天,他們實在是等得太久了,久到有些人都放棄了希望,認命了。

“恢複高考了,我們可以參加高考了……”

這聲音就如同一道閃電撕開了黑暗,迎來了光明的希望。

這一夜,知青,還有村裏的高中生們都沒睡著,大家湊在一起議論恢複高考的事,尋找課本,商量複習計劃。

第二天,大家紛紛向隊裏請假,準備脫產複習,因為時間實在是太緊迫了。

宋建國本來就是個通情達理的人,現如今秋收已過,隊裏本來也沒那麼忙了,於是答應了大家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