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節(3 / 3)

四十門炮火已經是極限中的極限,以防萬一到最後裴明遠還是刪掉了幾門,轉而往船頭塞了個大家夥,讓賀澄很是滿意。好幾個月的商討總算是有了結果,但接下來工部的工程依舊很緊。

“至少先放下一樁心事。”

裴明遠倒在椅子上打了個哈欠,還沒打完就又吞了回去:“黃河又淹了?”

“有哪年是不淹了的?三年前黃河改道以後,這事兒就沒好過。”

這段時間下來賀澄也算是看完了所有有關黃河汛期的記錄,幾乎每年都有的洪水讓周圍百姓苦不堪言。黃河也不像是尼羅河,泛濫之後能夠有著肥沃的土地,還不如說黃河來了一趟,還會卷走不少土壤。

大慶每年都在給黃河上遊固沙固土,但效果實在是不大,讓人頭疼卻也找不到什麼防範措施。在這樣的基礎上,趙學思給出了另外一個答案。

“實在不行,就把河道直接改了吧。”

“什麼?”

“人工定下河道,從此不讓黃河按照他的走向去走,而是按照我們的想法。”

賀澄看著地圖,絲毫不覺得自己在說什麼大話:“滔天洪水來了,有大禹去治水;李冰造了都江堰,從此成都為天府之國;鄭國渠一下,至今仍在發揮作用。當年這些前輩都能做到的事情,我們為什麼不能做?”

王景在漢代治河,保了黃河八百年,比幾個朝代都要長,不過也是到此為止罷了。既然當年王景都能做,他們又為什麼不行?

那個時候耗費人力無數,但現在他們用不著用雙手一點點開山鑿石了。

“我們現在有炮,有技術,有人。”

將那些衝出來的複雜河道全數統一,趁著黃河改道的時候,掘出一條新的、能夠真正如同史書上說的那樣,造福世人的母親河。

熟悉的“幾”字再度浮現在之上,周圍開始不斷地出現需要新挖的水庫。賀澄看著地圖上不斷出現的標點,扭頭看向表情複雜的工部尚書抬起手:“此事事關重大,還請尚書指教。”

指教,他又有什麼好指教的?

“勞民傷財,某個老摳可不同意。更何況,下遊光建造水庫防洪,也是沒用的。”

聽著前半句賀澄還以為他又要甩鍋,但後半句倒是在理。以前黃河治理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對上遊泥沙的固沙處理頗有成效,黃河水卷著泥沙容易造成河床升高,然後就是又一次的決堤改道。

仿佛是個死循環,完全沒有盡頭。

“若是要治理泥沙,也不是個小工程,怕是十年也不會起效。”

“……”

“不過。”

聽著他的轉折,賀澄陡然抬起頭,卻看到眼前那個老爺子仿佛是疲憊不堪地揮了揮手。

“去做吧,總是要有人去做的。隻是這清澈見底的黃河,我一定是看不見了。”

所以,如果你們哪天能夠看見,記得來我墓前,捎我封信便是了。

第73章 臨走前,我還會送阿靜一份禮物

黃河治理是個大工程, 泥沙處理更是需要細致與堅守。所幸在度平治沙的草方格效果不錯,賀澄建議了一下後也沒有強求工部一定要用她的方法——草方格適用於度平這種較為平坦的,但不一定適合黃土高坡。

“下遊建水庫也是治標不治本, 更有可能造成進一步的洪災澇災。但囤水這點,確實有利於灌溉與調水。”

“枯水期給水, 汛期儲備起來……隻是到時候調配水源時,可會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