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炮聲

嶧縣,位於山東省棗莊市市南的一座縣城,

棗莊市前身即嶧縣,從明嘉靖至清光緒年間,嶧縣曾8次纂修縣誌,解放前下轄棗莊市全市的土地,麵積廣闊,並且是古代以來重要的兵家常爭之地,值得一提的是還是著名的文學作品《金瓶梅》作者蘭陵笑笑生的故鄉。1905年美國基督教會葉克思牧師、文牧師設立嶧縣基督教會,總部設在南關,下設嶧北支會(棗莊);嶧陽支會(台莊);嶧東支會(蒼山縣蘭陵鎮);嶧西支會(微山縣多義溝村);運南支會(台莊澗頭鎮);運北支會(陰平鎮西高皇廟村)。

一九四五年四月早春的

一天, 棗莊

嶧縣西門外

丞水河(沙河)河邊

孺子橋南

沿河露天市場(集市)下麵的河灘上,嶧城西門外丞水河邊-聽書場,聚集著一群群聽書的人。人群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津津有味的看著露天市場中央的說書人,一邊吃著從冒著熱氣的油條攤子剛剛炸好的油條。他們全然不顧遠處隱隱約約傳來的炮聲,依然沉浸在短暫的幸福快樂之中..............

說書說的是那是古嶧縣刑場山東省主席韓複渠殺人的事。說1934年冬天,山東省主席韓複渠帶兩名護衛,便裝進入嶧縣城,遇南關一菜農痛罵縣長吳雲祥不為,遂下令將吳綁至西門外刑場,並從獄中提些刑犯槍決,以此舉震懾吳雲祥;也是這個刑場,抗戰勝利後的三個月,人民政府把日偽縣長卜竹亭、漢奸地主鮑大安在此鎮壓;還是這個刑場,1947年6月2日,國民黨嶧縣縣長段木貞下令,一次集體槍殺許許多多的嶧縣支隊年輕的抗日戰士。想1932年,鄒塢的黃埔軍校五期學生閻毓棟,暗就山東軍統少將之職,因身份敗露被日本人全城通緝,便從濟南城的下水道倉惶逃至嶧縣,被國民政府任命為嶧縣教育局局長;在這個大院裏,他與暗通共產黨的朱道南明爭暗鬥;國共兩黨,弟兄訣別;朱道南追隨中共革命,九死一生,從廣州起義的血泊中爬起返鄉;閻毓棟身背漢奸之名,在濟南卻冒死援救共產黨人董鴻書(遼寧人,曾任遼寧省教育廳副廳長,遼寧大學副校長)等四人;朱道南身為共產黨人,卻積極參加被徐向前紅軍打死的黃埔軍校四期生範錦員的葬禮,並把範的少許遺物帶走;盡管時已五十多歲的閻毓棟身邊摟抱的是二十幾歲的小女子,盡管他還從日本軍方領取一份工資等等,這些紛紛雜雜的一切,該怎麼論斷他們?論情感,他們兩家相距不足十裏,是同學鄉鄰,之間該沒有刻骨仇恨;論信仰,隻有政治上的分歧,沒有對錯;勝王敗寇,古往今來,就像美國的南北戰爭,雙方將士都該是英雄。

說書人撅著白胡子,使勁地拍打著手中的小鼓,嘴裏頭振振有詞,遠處,仍然飄蕩著低沉的炮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