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牢記本站域名
公元9o7年唐朝滅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戰亂連綿。i。com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晉國,遼太宗與石敬瑭約為父子。作為條件,兩年後,即公元938年,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之地割讓給遼國,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展到長城沿線。
宋朝開國之後,麵對遼人鐵騎由燕雲十六州疾馳而至的威脅,宋太祖趙匡胤始終不忘收複燕雲。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金依據約定,金歸還宋燕雲十六州,但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又占領燕京地區。第二年金國大舉南下,俘虜了徽欽二帝,占據了中原地區,史稱“靖康之變”,北宋滅亡。
12o6年蒙古帝國崛起,開始了征戰擴張的旅程,最終在1272年基本實現了統一,疆域空前廣闊,今天的新疆、西藏、外蒙古、雲南、東北、台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統治範圍內,還包括西伯利亞大部分(一說東邊到白令海)、錫金、不丹、克什米爾東半部、緬甸北部、泰國北部、老撾、朝鮮東北部,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因為采取了野蠻的種族滅絕政策,每占據一地,就大規模屠殺居民,毀滅城鎮田舍,幾乎是滅絕整個民族,而且還把國人分為不平等的四類人,所以統一後的元朝並不穩定。
元朝統治期間,漢人的反抗從來就沒有斷絕過,特別是後期元泰定帝年間(在位1323-1328年)即位後,幾乎每年每月都會生天災,蒙古的大雪災,寧夏的地震,江淮的水旱災;元朝末期的內部腐朽和野蠻剝削政策,激化了和漢人、南人的矛盾化,中原地區出現了利用宗教相號召,利用秘密結社形式進行組織串聯的反抗行動。河南息州趙醜廝、郭菩薩的起義,提出了“彌勒佛當有天下”的口號,揭開了元末農民起義的序幕。廣西、四川、湖南、雲南等少數民族地區經常爆反抗元朝統治的暴亂,反抗規模在擴大,目標在提高。如廣西普寧有一位陳和尚造反,自稱皇帝,表明反抗者已經將推翻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作為奮鬥目標,並且敢於用農民自己的皇帝取而代之,大規模的暴動比原來的紅巾起義提早二十年,曆史也就是從這個時候生了改變。
這期間,大東洋和大南洋生天翻地覆的地殼運動,大麵積的海嘯和地震,也很多島嶼生,造成巨大的災難,海洋中的許多島嶼因此被淹沒,也有很多6地露出水麵。
元末的暴亂是全麵的,各民族常年受到的壓榨和迫害,一下次迸出來,如同洪水猛獸,其中有七股勢力最為強盛,一直到公元1338年,割據勢力才基本穩定下來,七股勢力也相續稱帝建國,從而中國大6上出現七大強國,即:燕雲國、東金國、北蒙國、西秦國、新宋國、南楚國、和巴蜀國。另外,還有些部落聯盟,比如西域諸國和吐蕃諸部。
周邊的世界格局也是四分五裂,西部有金帳汗國、伊兒汗國、察合台汗國;北部有蒙古舊部勢力建立的塔塔兒汗國,東南亞半島是元朝舊部勢力建立的南蒙汗國;原日本群島因為大海嘯和地震,島嶼完全走樣,割據成五個島嶼,國人稱之為五星島,島上結束了戰亂,形成一個統一國家,人稱東洋;原朝鮮半島曆史也改變,由避禍元朝的漢人和金人組建了金漢王國,國人稱半島為月州半島。
在東方這片神聖的大6上,分分合合,合合分分,曆經數千年,幾十個朝代。三百多年前大唐帝國一夜之間分崩離析,就進入五代十國的紛爭年代,宋朝時期,逐漸恢複了一些元氣,非常繁榮,中國人口達到一億多,在蒙古南侵的時候人口數量迅減少,直接被屠殺的漢人達幾千萬。
燕雲十六州主要指今天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十六個州,是險要之地,易守難攻。從軍事地理角度看,正處於四角之一,特別是河北一帶,依山傍海,南麵中原,東麵是浩淼的大海,北麵和西麵環繞著延綿千裏的燕山山脈和太行山脈。境內的幾條主要的河流穿山過嶺,形成交通要道,也因此而形成了一些險要關隘。
燕山山脈將河北與北部草原聯係起來。北部草原曆來為北方遊牧民族馳騁之地,特別是蒙古帝國強盛的時候,常南侵中原,而河北正是其南下的一個主攻方向。環繞燕山山脈的鬆亭關、古北口、喜峰口等關隘扼守穿越燕山山脈的幾條交通要道,北部和東北部的遊牧民族要攻擊河北,進而侵略中原的一條途徑是遼河流域與河北的通道,此處的山海關正好扼其咽喉。再加上沿線一帶築有盧龍、宣府、上古、漁陽和薊鎮等軍事重鎮防護,確保北部和東北部的安全。
太行山脈不但把河北與山西聯係起來,同時也扼守住北部遊牧民族由西北部進攻河北的要道,進攻路線是由山西大同北部較低的山口入境,再途徑桑幹河極其支流而入河北,居庸關、紫荊關等關隘正好扼其咽喉,此二關與倒馬關共同屏護燕雲西、北二麵;井陘關和滏口則扼守山西與河北中部、南部之間的往來通道,常山和邯鄲等地建立重鎮,控製住關隘通道。經營好太行山諸關隘,可保燕雲右翼的安全,而且自山西南下中原或西入關中,都有高屋建瓴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