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永樂十八年,宏偉壯闊的紫禁城修建完成,朱棣以遷都北京昭告天下,從此大明王朝的政治中心正式從南方轉移到了北方。
次年四月初八,嶄新的三大殿遭雷擊起火,旦夕之間化作灰燼。天災示警,言官們議論紛紛,伺機上奏要求返回南京,皇帝震怒,以謗君之罪處死了最為激進的禮部主事蕭儀。
就在這一年,當朝廷那頭正經曆著一番風雲湧動的時候,遠在江南的這頭,蘇州城裏,閶門內柳家緞子鋪的小姐,十六歲的未絮,趴在窗前望著遠處青瓦層層的馬頭牆,已經發了好一會兒呆。
這幾日春雨纏綿,斷斷續續,與她悵然的心情別無二致。下月便是端陽節,可今年她不能再讓哥哥帶她溜出去玩兒了,以後也不行,因為再過幾日她就要出嫁了。
說到出嫁,不知姐姐當初是否也如她這樣輾轉難眠,思緒不寧呢?
未絮用指尖摩攃著扇柄湘妃竹,忽然間垂頭歎了一聲氣——姐姐那會兒,還是歡喜更多的,自打定親以後,連眼睛裏的笑都好像浸了一層溫柔水,但凡提起“薛家”或“洵二爺”,臉頰的羞紅都能燒到耳根子後麵去。
那是四年前,未絮才十二歲,什麼也不懂,隻覺得納悶,為何姐姐一夜之間變了好多,似乎女子有了心事以後就喜歡獨處,舉止也端莊起來,不再跟她嘻嘻哈哈地鬧著玩兒了。這讓未絮難過了好一陣子。直到有天晚上姐妹兩個挨在床上說悄悄話,姐姐問她還記不記得年初上元節那天怎麼過的,她立即興奮地說記得,那日她們扮作小廝,隨哥哥出門逛燈市,街上花紅柳綠,到處耍龍燈的,踩高蹺的,舞獅子的,猜燈謎的,流光溢彩,人山人海,別提多熱鬧了!
姐姐卻問,還有呢?
未絮恍惚了一下,突然間就明白過來,女子不是因為有了心事才變的,而是有了心上人——那個燈月交輝的夜晚,她們偶遇了薛家的兩位公子,其中一個不就是那洵二爺麼。原來當時姐姐就芳心暗許了。
可未絮覺得不好,到底哪裏不好她也說不上來,隻記得那個人站在琉璃燈架旁冷冷清清的模樣,雖長得十分清俊,待人卻也十分疏離,好似不食人間煙火,對什麼都不在意。
然而正是那淡漠的姿態讓姐姐丟了自己的心,甚至在往後的年歲裏,每每回憶當初,最最難忘的,還是那夜燈市,她扮作小廝,與薛洵初初邂逅的場景,簡直像極了話本兒裏即將展開的故事。雖然姐姐並沒有解釋,為何已經嫁給了薛洵,卻仍然懷念故事最初的時刻。她隻是告訴未絮說,等你以後長大了,有了心上人,嚐過情愛滋味,便會明白了。
未絮心想,那應該是一種很可怕的滋味吧?否則姐姐的眼裏為何總有寂寞揮之不去呢?
想到這裏,未絮緩緩籲一口氣,伸手關上窗。外麵雨下大了,方才吹了風,身上涼颼颼的,她鑽回被子裏,不一會兒聽見木樓梯吱呀的聲響,娘和春喜端著臉盆和漱盂進來了。
“小姐還沒起呢。”
未絮閉著眼睛不動聲響,與往常一樣,她聞到娘身上的氣息靠近了,應該是在床邊看了她一會兒,沒叫她,或者是沒拆穿她,隻叮囑春喜:“我這兩日要去觀音庵給未雨許願起經,你照看好未絮。”
“是。”
近兩年,娘愈漸沉默寡言,尤其定下她的婚事之後,更是連一絲表情的波瀾也見不到了。孀居的女人好像都會變成一尊佛像,這讓未絮感到膽寒。自爹爹去世,家裏的歡聲笑語仿佛被鎖了起來,緊接著去年重陽姐姐不慎小產,之後竟一直纏綿病榻,瞧了幾個醫官,均不見好,雖然大家沒說,但都心照不宣,姐姐恐怕時日無多了——所以未絮的婚事才這樣匆忙地定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