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嬋不錯眼珠地看著那規律的零件運轉,又是自豪,又是後怕。
一個月前,她捧著空空的挎包坐在馬路邊,欲哭無淚。
一場官司打得兵荒馬亂。隻要任何一個環節出一點紕漏,這機器就運不到她眼前。
不過現在,一切困難都成了過去式。借著大清朝洋務運動的東風,她終於從農耕時代跨越到蒸汽時代了!
有著漢口茶商們“機器壞風水”的先例,林玉嬋特意叮囑,開工之日,該拜的神都要拜到,鞭炮往死裏放,噪音擾到的四鄰八家都送茶葉,然後還請個風水先生,煞有介事地調整機器的方位,往蘭開夏鍋爐頂端糊了數個平安符,確保這洋人的物事到了中國也能入鄉隨俗,乖乖幹活,不給中國人惹事。
廠區開放三天,請路過的鄉親們隨便參觀,一解心中之惑。
此外,還寫信邀請各位股東蒞臨參觀,看一看他們的投資都用在了什麼地方。
於是這幾天,廠房周圍人潮洶湧,大家都來圍觀這能製茶的大怪獸。
“全上海第一家蒸汽製茶商號!有詩為證——”
棉花經理常保羅破例前來友情串場,文縐縐地朗讀了自己新寫的幾首小詩,專門歌頌眼前這劃時代的鋼鐵怪獸。
劈裏啪啦,大家鼓掌。還有人當場應和,場麵其樂融融。
忽然有人注意到:“——哎,裏麵怎麼是個女的?她會用機器嗎?”
毛順娘頭上包著布,濃密的頭發仍然裏出外進的露出好幾束。她拿著一個溫度計,正細心調試生產細節。
女孩子本身體力是弱項。這種用機器代替人力的新構想,她接受得最積極。加上本來就對製茶工序十分精通,沒幾天就操作得熟練,倒成了車間裏的一把手。
林玉嬋在門外,笑著解釋:“這是我們公司的……嗯,技術經理!女子體弱,又細心,力氣活做不來,更適合操作這些機器。大家見笑。”
在如今的中國,西洋機械剛剛引進沿海地區,“男人更適合操作機器”的刻板印象還沒有形成。正相反,婦女由於體力上的限製,反而被認為是更適合使用機械助力。比如紡紗織布軋棉花,鄉間田裏早就有無數婦女使用小型機械生產勞動。
所以林玉嬋稍微帶一帶節奏,大家就接受了這個說法:“可不是嘛。一個小囡,讓她端這些大鍋大勺,她也端不動啊,哈哈。”
還有人好奇:“這個桶是幹什麼的?——那個爐子呢?”
林玉嬋和幾個博雅員工分工合作,化身講解員,給大家答疑解惑。
第216章
如今博雅公司通過安慶茶棧, 在內地包了茶山,從產茶區直接收毛茶——萎凋、揉撚、發酵的步驟都在當地進行,而後續的十幾道外銷精製工序, 以前需要專門的技術人員手工完成, 如今大部分都可以交給機器, 產量驚人。
當然,這些加工工序的具體細節以及各種參數, 都是嚴格保密的。但林玉嬋不介意讓群眾看一看蒸汽機工作的過程。
西洋人在上海造廠, 萬裏迢迢運來先進機器,通常喜歡藏著掖著, 唯恐中國人偷學, 或者趁機偷點零部件之類。這樣雖然安全,但也導致群眾愈發不理解廠房裏的奧妙, 進而生出各種可怕的臆測, 有時還會釀成衝突。
而林玉嬋覺得, 區區蒸汽機,實在沒什麼可藏私的。以後還會有內燃機, 還有電機。蒸汽機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輝煌成果, 還能風光多久?
西洋機器早晚越來越普及。她也許是第一個摘桃子的, 但她不會是唯一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