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你這麼說,晉陽郡已經正式割據了?”
“不,還沒有。”
宋姚說,“晉陽的反應到底是慢了一拍,如今隻能先依附於人,再徐徐圖之。”
如果不是出現了一個宋姚,謝太守根本就沒有割據一方的心思。
便是如今,他也沒這雄心壯誌,雖然還擔著太守的名頭,但晉陽郡內的一切軍政大事,他都已經托付給宋姚了。
他原先那四個幕僚,都不是甘於平淡之輩,自然更樂意跟著宋姚建功立業。
第129章 宋姚的歸途
幾個在京城奪位失利的皇室近支藩王返回封地之後,個個都厲兵秣馬,時刻準備著。
隻要京城的奪位之戰一有勝負,他們就要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帶兵入京,替剛上位,屁股還沒有坐熱的新君,清理一下`身邊的“大蛀蟲”。
他們這一動作,其餘那些因為血脈偏遠,沒有資格競選正統繼承人的藩王們,也不會老老實實待在,等著他們決出勝負之後再次俯首稱臣。
說句不好聽的,大家都是太祖皇帝的血脈,讓你們這一脈把皇位占了這麼久,他們已經很夠意思了。
如今眼見是到了重新洗牌的時候了,他們為什麼不能拚一把?
萬一贏了,可就是萬裏江山在握了。
這個誘惑太大,不但皇族宗室把持不住,那些把持一方的郡守們,也有不少起了心思。
而他們的想法就更直接了。
——晉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如果不是天子昏庸無道,天下豈會紛亂至此?
天下百姓苦晉久矣,是時候有一個救世主站出來,振臂一呼,解萬民之倒懸來了。
總之,大家都是各種不要臉,各種往自己臉上貼金。
宋姚坐在晉陽郡守府裏,接收著從各處傳來的消息,內心直呼內行。
——論不要臉,我果然還差得遠。
無論堅持留在京城的藩王還有多少,最終能坐上帝位的,卻隻有那一個。
暫且勝出的,是吳王。
而其餘幾個也沒有離開京城,而是和準備登基的吳王達成了協議,他們助吳王坐穩帝位,吳王則會把肯定會帶兵叛亂的藩王的封地劃給他們。
這是飲鴆止渴,不是長久之道。
這個道理,吳王明白。
隻是明白歸明白,形式不由人,他想要登基稱帝,就不得不做出妥協,做出讓步。
至於這些“從龍”的藩王日後會不會尾大不掉……
嗬嗬噠,到那個時候,吳王自信有的是手段收拾他們。
事還未成,吳王就已經開始想著過河拆橋的事了。
那幾個藩王也不是傻子,焉能不留一手?
雙方是各懷鬼胎,表麵上卻偏還做出一副其樂融融的樣子,都以為對方沒有看透自己的打算。
唔,也都是很自信了。
至於不在京城的藩王,那是有暗中向吳王投誠,表示願意做內應的;也有和還未離京的藩王暗通款曲,準備趁著兵禍之時,把吳王給幹掉的。
當然了,想要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也不是沒有。
於是,等到吳王登基的消息布告天下,各路藩王大軍集結,齊聚京城之後,場麵有多麼的混亂,可想而知。
大晉的都城在洛陽,山西這個地方離的雖然不遠,但也不近。
再加上山西貧瘠,也沒有個藩王坐鎮,那些過路的藩王大軍也不屑在這窮地方就食。
因而,晉陽一帶還算平穩,宋姚也得以平穩發展,順便學習兵法,操練軍隊,以備不時之需。
而這樣幹的,也絕對不止宋姚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