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南北朝時傳入……”這沒錯。
“在宋末元初年間大量傳入內地……”江皖摸摸腦袋,誒?那這會兒確實百姓還用不起,如今棉花還算是南方來的貢品。
再繼續查了查資料,有個文章說,棉花能夠推廣開來,黃道婆有很大的功勞。
黃道婆,大家夥都知道,棉紡工具和紡織技術就是她發明和改進的,宋末元初時大力的推廣了這種工具和方法,這才使得紡織效率大大提升,棉花也能廣泛傳播。到了明朝洪武二年頒布了強製推廣種植棉花的命令,從此之後,人人才能穿上棉布。
江皖不由得心下一涼,那她這會兒,還真成了那片巷子的肥肉了!讓人成宿成宿惦記的那種!
查清楚問題後,回到汴梁,然後趕著馬車去往衙門。
此時她還不知道,她等會兒的心會更涼。
宮中,趙禎因太後去世輟朝五日,素服七日,但在這天釋服後,心情不是很好。
“官家,這是呂大人的奏章。”有一位宦官把一本奏章放上書案,見官家依舊坐在椅子上掩麵流淚便在心中歎口氣,然後退出去。沒一會兒,見著茂則遠遠的走來,於是趕緊迎上去。
“太後那兒怎麼說?”宦官守誠問。
茂則搖搖頭,隻歎了一口氣。他剛從慈明殿的楊太後那兒回來,最近宮中出現了很多傳聞,說什麼官家非劉娘娘的親生兒子,這怎麼可能呢!他如今都不知這種傳聞能不能和官家講。
宮中事如今由楊太後管轄,他剛剛去和太後說了這事兒,可太後的態度,倒讓他有些心驚啊!
“官家這會兒甚是懷念娘娘。”守誠又說。
茂則點頭,這幾日都是如此,隻有讓太醫在偏殿侯著。不過,這麼一直傷心著也不是個事兒啊!
突然,想起來官家宮外還有個知交好友,於是對守誠說,“你再去上回我讓你送信的那戶人家中去看看,他回信還沒給,你去問他要封回信。”
“可是水櫃街那家?”
“對的,官家與那江官人甚是投緣。”想想他們官家十三歲便登基如今二十有四了,之前連個能好好談話交心的好友都無。這個江官人雖說隻與官人見過幾次麵,但脾氣卻相投。不僅如此,他能感覺到官家對他所說的話很是重視。
如今官家沉浸於太後逝世的傷心中,連奏章都無法批閱,希望江官人的信有用吧。
守誠聽了便換衣服出宮,一路趕著馬車來到水櫃街。他上次來的時候每家每戶大門緊閉,街上行人較少,這會兒水櫃街倒是熱鬧非凡。
來到江皖家的巷子中,巷子地麵上擺滿了簸箕,邊上還有幾個婦女在那兒坐在板凳上做針線活。
見此,他隻好把馬車停在巷子口。
卻說陳婆這會兒又到巷子中了,看著這間大院子,心中美得很,還不時暢想著以後住進去的生活。
她先前起了那個念頭後跑回家中,與丈夫兒子還有兩人女兒說了想法。
丈夫和兒媳倒是很支持,幾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倒是有些猶豫。
“二娘三娘你們前些天也都看到了那個江皖過的是個什麼日子,乖乖,那可是大肉饅頭可以隨便給人吃的!還有那房子,你們兩人和我一起去打掃的也知道,人家一間屋子便抵得上咱們家的一半了!更別提他家還有個大院子!”
陳婆苦心勸導,握著兩個女兒的手,盯著她們的眼睛說道。她真不覺得自己是在害女兒,因為嫁去江家,不僅能幫扶家中,自己也能過好日子啊!
二娘和三娘兩人是雙生,所以不拘嫁哪一個都行,陳婆心中這樣謀劃。又不由得可惜,她家大娘前兩年嫁人了,依照她家大娘的樣貌,或許都不要她去說和,沒準江官人自己便求上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