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傳承(1 / 3)

第516章 傳承

東宮正殿的氣氛不怎麼和諧,皇帝父子與內閣的諸位大學士意見出現了巨大的分歧。

對於讓退役的禁軍充任裏長鄉老的事,幾位閣老對這件事的意見基本上與皇帝是一致的,君臣間最大的分歧還是在胥吏製度的革新上。

本朝胥吏製度雖然在承襲前代製度的同時有所改進,有一套吏的考試升轉製度,但也繼承了前朝的賤吏的舊習,吏職人員不但很難升到高官,而且官府普遍賤吏。

升遷無望,社會又賤視,這些人物既沒有可能升到高官,又很難在社會上受人尊敬,隻有充分利用現有的條件以滿足自己的欲望。

一是利用製度上的缺陷以達到掌握某一方麵實際權力的目的,二是利用自己擁有的實際權力來發財致富,進而造成難以清除的“吏弊”。

“吏弊”便成為國朝政治的主要弊害之一。

而後在太宗時有所改,在試圖清除吏弊的意願下,一方麵堵死吏的升遷之路,一方麵裁減額設吏額,並采取許多防範吏弊的措施。

但事與願違,非但沒有清除吏弊,反而造成“本朝則與胥吏共天下”的局麵,吏弊更加嚴重。

有詩雲:“昨當租吏來,宰割充盤幾。吏怒反索金,黎民哪有此?”

一旦不遂意,僅僅是“薄訴吏轉嗔,鎖縛不複視”,生動地刻畫出這些“奴仆之體”的“奴仆皂隸人等”的嘴臉。

他們自恃衙門情熟,因而包攬錢糧,把持行市,窩娟窩賭,無所不至。而猶未遂其欲,每與捕役上下其手,窩頓盜賊,發蹤指示,名日放線。

所獲之贓,盜得其三,彼得其七。且以語言恐嚇事主,令勿報官,即使事發,而州縣捕役,向為一線串通,或以強為竊,或故意縱放,有司為之掣肘,百姓被其擾害。

收強盜月錢之利,借偵逃緝賊之名,失事則擒獲無聞,捉人則私刑酷拷,且多串賊而打詐,又藉賊口以扳誣。

這些胥吏地位雖然低下,卻是地方重要的政治力量,直接關係到地方治理的好壞。

這種情況地方官員一清二楚,中樞的幾位大學士又何嚐不知。

但卻偏偏沒人敢對“吏弊”動手?

何故?牽一發而動全身,國朝幅員萬裏,沒有了胥吏的支持,靠那幾個朝廷的命官如何統禦百姓?靠聖賢書八股文章嗎?

皇帝如今要對“吏弊”出手,一上來就打算大刀闊斧的革新胥吏製度,這消息要是傳出去,地方還不得亂套。

就算太祖爺重生,估計都難以在短時間內平定因胥吏引發的亂局。

“陛下,‘吏弊’由來已久,老臣也知道這事終究是要革新改善,但牽一發而動全身,此事必須謹慎,從長計議為好。”

身為國朝首輔,周炯是最明白大夏朝政運行機製的臃腫與複雜。

他第一次用銳利的目光看向賈琮,不滿的說道:“永豐……賈琮,你年輕有為老夫清楚,你有大誌老夫也清楚。但有些事不是一拍腦袋就能解決的,文安公主的折子中,那些對於革新胥吏製度的建議應該是你想出來的吧……”

賈琮正要點頭承認,卻見周炯擺手製止了他還未出口的話,繼續說道:“老夫問伱,國朝多少州縣?又需多少文書吏員?就算把在役的禁軍都撒下去,一時半會間,能接替當下的地方吏員嗎?”

周炯連續三問,將賈琮給問懵了。

大夏共計十三省、三大都護府、十七都司共計一百六十二府、一千八百六十六縣。

所需文書吏員不計其數,就算把現在禁軍全部退役撒往地方都不夠。一時之間,確實難以接替如今胥吏的工作。

所以,周炯的話雖然潑了賈琮一身的冷水,卻也將他一時的腦熱給潑醒了。

賈琮如此,太子劉弘也是如此。

兩人醒悟過來後,無不是一身的冷汗。

果然,治大國如烹小鮮,薑還是老的辣。

“吏弊”大家都明白,但賈琮提出的以公考代替當下胥吏製度的時機還是不夠成熟,倉促施行恐怕會釀成大禍。

殿中的幾位閣老無不是點頭讚同周炯的意見,在首輔大人將賈琮問得啞口無言時,心中罕見的出現了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