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書畫倒成了選學項目,辦學理念應當是以實用為主。
普通人家的女孩子能被允許拋頭露麵上六年學已是極限,十二三歲也就該議親了。
再想上學隻能去以培養精英為主的私立學院或者族學,條件優越費用高昂,不是普通人能上得起的。
能得上這些學院的女子,家中更看重女兒的見識眼界、在外的美名和從小奠定的精英社交圈子,議親時也能抬高身價。
輕靈肯定要一直上下去,她倒不是為了學東西(那點東西根本經不起她學),她主要是了為長見識和更好地融入這個社會,如果能交到幾個好朋友也是不錯的。
既來之則安之,金手指都大方派送了,這一世看來不會見,那邊看樣子也是回不去了。
至於高等學府,大周隻有兩個,是不分男校女校的,這是世人很難接受的,所以女子基本止步於中級教育。
一個是國子監(監生),以經史子集和治國方略為主,主要是為大周培養官員,一畢業就是包分配的公務員,考上進士就直接授官。
一個是太學(學士),除了子史經集和治國方略之外,學課比較雜,醫學算學武學工學都有,學術和技術領頭人那種,前途也各自不同。
因為不分男女,自太祖皇後駕鶴西遊之後,能再沒有女子進國子監和太學上學,考上了也不會上。
可輕靈打算無論如何都要考上國子監或者太學,因為她無意中發現,自太祖皇後開辦女學開始,就有一不成文的規則:
女子隻要考上國子監或太學,就能受到當朝皇後的召見及賞賜,如果能順利畢業並取得監生或學士身份,就算是皇後娘娘的門生,必須入宮行拜師禮。
她選擇考太學,因為國子監管的太緊,製度也太嚴,學的東西她也用不上。
太學和國子監畢業後就能考進士,雖然沒有明文禁止女子科考,可一旦考中進士,那就成了天子的門生。
收個女門生,那不是讓皇上為難嗎?是授個官呢?還是給賜個婚?
授個官就是與整個男權社會做對,賜個婚就成了太祖皇帝(後)的不肖子孫,隻能讓皇上左右為難甚至厭煩,她還是不討那個嫌了,更怕被穿小鞋。
畢竟太祖皇後她老人家駕鶴西遊已久,所有的權威都基本成了傳說。
她隻想有個靠山而已,這個靠山就是寧皇後。
敵人的敵人是朋友,殺子之仇不共待天,寧皇後和呂貴妃的仇怨有多深可想而知,拜在寧皇後門下,天然就站在了呂家的對立麵。
以承宗帝的德性,既然打著“滅庶孽、嫡脈歸”的旗號奪了皇位,當然不能自個打自個臉。
寧皇後又是同患難的結發妻子,他一輩子都不會廢後,還要護著寧皇後在宮中平安活下去。
就算是寧皇後仙去了,他也不會再立後,寧皇後就是他此生唯一的皇後。
她已經算好了,跳上幾級,她十二歲就能考上國子監或太學,十四歲就能從太學畢業。
本來還可以更早,但是她不想太逆天了,以免引起敵人注意,這個年齡剛剛好。
到時抱緊皇後娘娘的大腿,她現在的身份就不是草民(頂多是個軟飯侯爺的外室女),而是皇後娘娘的門生,幾乎實現了階級的跨越。
請大家支持正版訂閱,謝謝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