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國侯府舉家遷往西安,聽說在那邊有些人脈,去了那邊也能有個照應,隻有鎮國侯留在了京裏,顯然是要和大周共存亡,實在令人唏噓。
齊家南下回了杭州族內,齊大人出身杭州望族齊氏,也是南方頗有底蘊的大家族。
至於唐府,信中沒提,卻提了已經嫁入通政使家的唐雲曦,說是陪同夫家一起南下回了溫州族中。
虞幼窈想到了兒時的好友,心中好一陣傷感。
也不知道何時能再見。
女學堂為整個北境帶來了不小的震蕩。
質疑的人多,支持的人更多。
不少世族豪紳,重視家中姐兒們的教養,請女先生也是常態,對創辦女學堂並不排斥,對韶懿長郡主的先生葉應秋也十分推崇,希望家中的姐兒們,能得葉女兒生的教導,還公開發起資助。
北境民風本就彪悍,並不覺得女學堂離經叛道,反而認為韶懿長郡主為境做了這麼多好事,辦女學堂,肯定也是好事,支持就對了。
加之遼東一帶,湧入了許多流民,識字和懂一技之長的,會得到優待,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許多人,認為讀書,識字,才帶來真正的實惠。
韶懿長郡主解決了糧食問題,鼓勵養蠶,推廣綠肥、漚肥法,提高作物產量,推行《飼牧誌》,鼓勵畜牧發展,百姓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家裏漸漸有了餘錢,也漸漸把心思放到,子女的教養上。
當然,主要還是女學堂的本質,也沒有離經叛道,讓女子明理明德知禮懂藝,也符合當下民情。
加之閑雲先生和湖山先生擺明了支持的態度,一些酸儒學子也不說話了。
這一切,都在虞幼窈的預期之內,平民的意識思想,還有社會尊卑、階級,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循徐漸進,慢慢進步,沒有進步到一定的層次,強行去灌輸,隻會導致社會動亂,引發慘烈的後果,受苦的還是百姓。
知識才是第一生產力量。
有了知識,一切皆有可能。
與其是折騰一些有的沒的,倒不如讓他們多學一些知識、技術,來得更實惠。
士紳們資助的銀錢,遠遠超出了預算。
也大大超出了預期。
虞幼窈思前想後,買下了一座山頭,辦了女山院,山頭上原就有一個占地不小的莊子,仔細修繕一番,再改一改布局,可以暫時投入使用。
女山院剛剛成立,百廢待興。
虞幼窈沒打算鋪得太大,否則容易出紕漏,還是等將來女山院步入正軌之後,在考慮擴建事宜。
葉女先生也沒閑著,每天忙著整理書籍、教案,招募女先生等各項事宜。
黃太太和安遠將軍夫人等人,都被她拉去幫忙清點,各方捐助的各種學習物資。
就在虞幼窈為了女山院忙得腳不沾地時,京裏傳來消息——
虞宗慎病逝了!
臨死之前,他留下遺言:死後不入祖墳,就一把火燒了幹淨,把骨灰灑向泉州海裏,也是自在!
死後,他手裏緊緊地握著一朵石榴花,如火似荼的石榴花,成為他生命最後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