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發布會(中)(1 / 2)

寒暄一番,發布會也進入了主題。七星城計劃李建城和他的隊伍進行的詳述,所謂將民生規劃交給商人不過是個虛頭口號而已。

葉從風說道:“此次的七星城計劃開創我大明朝之首列,也可以說是曆史之首列。商利商利,天下人皆知商人離不開利益。利益趨勢商人,利益決定商人!因為這些原因,眾多書文中商人都是勢力、狡詐,唯利是圖的人。似乎商人除了利益已經一無是處了。”

葉從風開頭說了這麼一段話,這使得下麵坐著的商業頭子們都鄒起了眉頭,視乎對葉從風的話很是不滿。方從哲也較有興趣的看著葉從風,想看看他要怎麼收場。

葉從風繼續道:“事實情況真的如此嗎?陛下告訴我,並非是這樣的。陛下說,萬事萬物皆有根有由,如同大樹分枝,沒有一根粗壯的枝椏就沒有一片茂密的枝葉。陛下給我講說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如果我們身邊的城市沒有商人,那麼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想象一下一個城市沒有商店沒有酒樓,沒有各種販賣商品的人,那這個城市還能住人嗎?在想象一下如果沒有商人的行走,那百姓的糧食就會大規模減產,因為糧食不需要販賣,那百姓就不會多種。糧食減產我大明的人口就會減少,人口減少我大明的城市就會蕭條,如果沒有商人食鹽就沒法遠運,我大明的百姓的身體就會頹弱。在想想一個國家沒有糧食儲備百姓羸弱,他的軍隊要如何成型?所以如果沒有商人糧食會減少,人口會降低,城市會蕭條,軍隊會沒有力量,同樣沒有商人的行走書本都無法傳播,整個華夏的文化都會開始倒退。

所以商利是什麼?利是趨勢商人行走的原動力,商是社會發展的需求。商利就是將社會推向繁榮發展的必然趨勢,因為通商之路的開行,百姓的糧食產量增加,增加的糧食就可以養活更多的人。而因為賣了糧食,百姓有了錢,將錢換成食鹽、被褥讓孩子更溫暖吃得更飽更好,孩子就會長得更壯實,於是我大明就有了強壯的軍隊。在如果家裏還能富裕點就能讓孩子學習文化,華夏文化精神就得到了流傳,孔孟之道就得到了宣傳。

華夏文化的傳遞,人口的富裕就是整國家的繁榮,這就是商利帶來的繁榮道路。所以商利是一種事實存在的社會主觀現象,它是一種好現象;是一種實際存在的大力量,一個處理不好,它是會造成社會動亂,造成城市空無一人的大災難。所以‘商利’他是一種社會形式,是不可忽略的部分,他不是書本裏說的品德敗壞、洪水猛獸,那不是一種人為的品格,是一種社會事實。

所以陛下萬分重視這件事情,這次的七星城計劃就陛下親自理定,是為了將商利歸於社會政治版圖而進行的一次實驗。商利二字需要有人去研究,去貫通,將其融彙到法律到國家朝政上去,因此陛下希望由我們來共同完成這一壯舉!七星城是七個獨立的城鎮,這一次安置的流民和遼東難民共計兩百萬人,未來一年內估計至少還會增加一百萬的人口,由這三百萬人口分布彙集出的七星城將是七個最主要的商業交換口,相信在坐的各位都能看出他有非常大的市場前景。

根據前不久陛下對京津兩地每天的商業調查發現,每天光這兩地的商業交易明確在賬的中低檔消費,就在150萬兩以上。一個月的商業流通貨幣就在4500萬兩左右,算我大明一年12個月光光是京津兩地的流銀就高達5億4千萬兩銀子,陛下預計未來七星城,隻要5年就能超越這個數目!”

葉從風的話語不驚死人不休,老實說他今天的話對這幫明朝土著上上下了的衝擊實在是太大了,不光下麵的商人們驚訝了,就是坐在葉從風身邊的方從哲也是下巴掉到地上了。

方從哲還沒有理解完葉從風所說的商利是一種社會發展現象,不是洪水猛獸道德敗壞,他需要有人去貫通研究將其並入社會政治版圖這句話,後麵葉從風就給出了京津兩地GDP類的經濟報告,他就被砍翻在地了。一天150萬兩,一個月4500萬兩,一年就是5億4千萬兩?這五億4千萬兩到底有多恐怕,看看明朝有時候一年歲入不到兩三百萬兩就知道有多恐怖了。這TM的還隻是京津兩地商人創造的價值,那全國各地呢?這是多麼恐怖的一股力量!難怪皇帝千方百計要做這麼多,從一開始就在朝堂以一種市彙形式談朝政,如此可怕的一股力量卻不被朝廷掌握,皇帝也肯定是寢食難安啊!

方從哲一瞬間就覺得自己目光短淺了多少,一起說富藏與民,時間是他們根本不之道這個富有多少,今天算是有了個簡單了認知了。統計學會讓人見識到數字的恐怖也都不是蓋的,相信有多少個學子在今晚會是一個不眠之夜。

李建城提供的數據絕對沒有太虛假,明朝中後期,隨著商品經濟的恢複與發展,城鎮居民的社會生活發生很大變化。第一,物質逐漸豐富,很多地方形成商業或生產中心,如鬆江棉布“衣被天下”,“湖廣熟,天下足”,景德鎮瓷器“遍行天下”等等。第二,社會風氣逐漸趨於追求奢靡之風。縉紳官僚,也涉足商業,“多以貨殖為急”。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一,商業繁榮,商品經濟得到發展,個別地方甚至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二,大量城鎮成為商品生產或銷售的集中地,城鎮生活刺激了社會消費;三,社會風氣由上層社會所引領。而明朝政治性消費和群體性消費夾雜,上下仿效,逐漸追求奢侈、高檔型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