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學中,人們常用“性本能”這個詞來表述人類或動物對性的需求。我們認為,性行為和人們感到饑餓時尋找食物的行為具有極大的相似性,都是人的本能需求。可是,這種類似於饑餓時需要食物的性需求,在我們目前的詞彙中,還很難找到準確的詞語來表達。所以,在學術性研究中,我們暫時用“原欲”(力比多或性力)來代指這一類欲求。

以為自己已經了解並掌握了性行為的實質的人有很多,他們認為:性行為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到青春期後,隨著生理功能的成熟才出現的,而童年期不存在性行為。而且人們還認為,性的欲望隻存在於異性之間,它是一種異性間相互吸引的力量,這種力量強大到足以壓倒一切,而其最終意圖也隻在於實現兩性的交融,或者至少是性行為的交融。

可是,很多顯現的事實讓我們不得不相信,這種大多數人所認為的真理,已經離事實真相相去甚遠。這些想法漏洞百出,都是錯誤和偏見,由此而得出的結論必定是魯莽和不審慎的,我們可以通過認真的思考會發現這一點。

在這裏,另外引進 “性對象”“性目的”這兩個名詞,我認為很有必要。所謂“性對象”就是那些具有性的誘惑力的人物;而“性目的”則是指性衝動想盡力追求並得到的東西。而我們當下所進行的科學研究,其重點就在於理清各種與性對象和性目的有關的異常現象,以及了解這些異常現象和正常現象之間的關係,這裏麵具有非常大的探討價值。

“性對象”的變異

有一個史詩般的傳說是這樣表述的:在久遠的最初,人都是單性的,後來才分成了男人和女人兩種性別,男女之間相互吸引,經過種種艱難曲折,又走在一起重新融合。對於性行為,很多人都持有這種觀點,而且根深蒂固。因此,一旦聽說有些男人的性對象不是女人,而是和他一樣的男人;或者聽說有些女人不喜歡男人而希望和女人相守一生,一般人會感到十分不理解。我們把這種同性之間相愛慕的人叫作“同性戀者”,而更準確的稱呼是“性倒錯者”。目前世界上性倒錯者的人數有多少?這個還無法估算,但可以肯定是,這個數目應該不會小。

一、性倒錯

所謂性倒錯即性對象的顛倒,即同性戀。

(一)性倒錯者的行為分類

根據性倒錯者的具體表現,我們大致將其行為分為三種不同的種類:

(1)完全性倒錯者。對於這類人來講,自始至終,同性都是他們追求的性對象。而且不管怎樣,他們都對異性沒有任何性方麵的欲望和渴求;甚至異性對他們來說是毫無需要的,甚至有些厭煩。伴隨著這種厭煩情緒,他們就不會像正常男女那樣進行兩性之間的性行為,即使勉強為之,他們也不會有什麼快樂或興奮的感覺。

(2)兩棲性倒錯者。這種性倒錯者無明顯的確定特征,但他們卻是雙性戀者,在性心理上則屬於半陰半陽。他們的性對象是兩性皆可,也就是說,這類人的性對象可以是同性,也可以是異性。

(3)偶爾性倒錯者。這類人隻是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尤其是當正常的性對象不在身邊,個人需求不能得到滿足時,他們也可以通過模仿將同性人作為性對象,聊以慰藉。

很多人對這種怪異的性行為持有不同的看法,性倒錯者自己也看法各異。有些人認為這是個人的正當權利,這些人為了滿足自己的原始欲望,采取這樣的方式也屬正常。而有的人並不認為這是一種正常行為,甚至覺得這是病態的,患者雖然千方百計地去糾正自己這種性倒錯行為,但最後還是不由自主。其實,患者是否有必要接受精神分析治療,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在麵對自己的性倒錯行為,是否有克服和掙紮的動力,以及該動力的大小。

此外,發病時間的不同也是性倒錯的差異化表現之一。有些人在記事之前就出現了性倒錯症狀,而有些人則在青春期前後才會出現,而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講,性倒錯症狀甚至會伴隨其一生,但也可能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消失,隻作為人體正常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小片段。還有一些人則是反複搖擺於正常的性對象與異常的性對象之間,不時更換。除此之外,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有些患者是因為和正常性對象結合後,產生了一種糟糕的經驗,所以才開始尋找異常的性對象,從而患上性倒錯症。

應當特別指出的是,很多專家發現,一些患者自己認為的性倒錯出現的時間常常是不確切的,原因是患者的記憶往往壓抑他早年對異性的認識和感受。通過精神分析法對性倒錯者進行分析,這種看法已經得以證實,通過這種方法,專家要從患者小時候遺忘的東西中,重新尋找到各種事實來填充其本身的記憶缺失。

一般來說,以上種種不同的性倒錯類型之間並沒有什麼關聯。當然,非常極端的情況也是存在的,這種性倒錯者往往沉湎於自己的認知裏,不會對自己異於常人的性取向表示懷疑或修正,他們會認為自己的狀態很正常,在這種狀況下,性倒錯狀態將伴隨著他們一生的生命曆程。

性倒錯者的不同點有很多,因為這一點,很多專家偏向於研究不同性倒錯者之間的差異,並由此得出其對性倒錯的一己之見。在研究中,他們不會將性倒錯者歸為一類,對性倒錯者的共同點,他們經常性地忽略不計。其實,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那就是對於性倒錯現象,不管人們怎麼分類,處於兩個極端的人還是少數的。所以,分類過細,或者說過於強調他們之間的差別,對於這類問題的深入研究,反而會產生一些不利的影響。

(二)產生性倒錯現象的因由

為什麼會產生性倒錯現象呢?對於這個問題,可能很多人都會不假思索地認為,這是一種先天性的心理變異。乍一看,這種想法貌似與下麵的事實恰相符合:性倒錯現象,最初是醫生們在那些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或者是具有這種心理疾病征兆的人身上發現的。可是,對於這種觀點中的兩個因素,我們應當分別予以考證,一個是先天性,另外一個則是退化。

(三)退化現象

對於“退化”這個詞的使用,尤其是濫用,人們曾提出各種理由來反對。但是,人們還是傾向於將那些創傷性和感染性疾病之外的病症的原因統統歸為“退化”。在瑪格南(Magenan)對“退化”現象的分類中,即使最高級的心智能力也有麵臨“退化”情況的可能,於是,“退化”一詞也已經喪失了它特定的含義和用途,假使馬格南的說法是正確的話。探究“退化”一詞的定義,並不能給我們的研究帶來什麼實質性的促進作用,因此,在這裏我們不予深入探討。況且,“對於退化現象做的診斷,從全麵角度來看是毫無意義的。” 莫比尤斯(Moebius)就曾這樣指出過。

在我看來,下麵兩種情況是不應該用“退化”現象來定義的:

(1)出現異常情況的概率並不大,大多數情況下仍屬正常;

(2)沒有造成損害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能力的後果。

對於性倒錯現象的成因,如果我們按照以上標準來分析的話,我們就會發現,並不是所有性倒錯者都伴隨“退化”現象。對於這一結論,我們可以通過以下的事實來證明:

(1)性倒錯患者在其他方麵往往和正常人毫無差別。

(2)從古至今,患有性倒錯症的人群中,其中有很多人都有著較好的名聲,一些心智能力和道德修養水平較高的人,時常會發生性倒錯現象,甚至是完全的性倒錯。

(3)如果我們置身於一個更廣闊的範圍或者角度,跳出時代環境以及人類醫學進步的經驗來看的話,我們可能會得到兩種結果:一是從曆史來看,性倒錯現象的頻繁出現反而是在一些文明古國文化發展的高峰時期,而且還被賦予了極高的意義和重要功能;二是性倒錯曾十分風靡於原始部落和野蠻人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