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動蕩的年代】(1 / 2)

周朝經過武王建國,傳位十一代傳給周幽王。周朝傳到周幽王手裏,已經不是武王時期所向無敵的周朝了。此時還是西周,但王權已經衰落。

周幽王的父親是中興之主周宣王,也就是周幽王的父親,史稱中興之主。宣王在位期間,多次發起戰爭,平定了不臣服周王權的諸侯國,比如征伐西戎,東征、伐楚等等。

周宣王靠著戰爭手段,修建宮殿,召見諸侯等,使得周朝出現了“四方既平、王國庶定”的盛世。對於王權衰落的周朝而言,確有中興的跡象。

但是,在周宣王中興的背後,卻是巨大的隱患,足以令周朝滅亡的隱患。往往有人以為周幽王昏庸無道,殘暴好殺,所以導致了周朝的徹底衰敗。

看遍史書,也總是有這麼一個思想“總觀千古興亡局,盡在朝中用佞賢”。這話也對,也不對。說對是因為一朝君臣的確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影響王朝的興衰。

說不對是因為君臣佞賢隻是決定王朝興衰諸多因素中的一個因素,卻絕對不是唯一因素。舉個例子說明一下。北宋末期,徽宗、欽宗可一直是昏庸的代名詞了,不光把自己搭進去了,把半壁江山也弄丟了,但就是這個爛攤子,高宗帶著一群人跑到了南邊,接著擺攤子,接著幹,一幹就是一百多年。

而且,高宗也不是雄才偉略的英明君主!這是為什麼?這說明在君臣佞賢背後有著決定曆史走向的更根本的因素。

這些因素便是“文德”“民事”“兵事”等等,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政治、經濟以及軍事。這些因素還健全,那麼王朝就要有救,即便一時受挫,也終能複興,就像西漢,就像南宋。

如果一個王朝這些因素都已經衰敗了,一旦遇上一代昏庸君臣,那麼立馬崩潰,就像秦二世。所以說,宣王是中興之主,但是在中興之主背後的“文德”“民事”“兵事”又如何呢?

宣王留下的爛攤子宣王在位四十七年,號稱中興之主,實則上卻是留下了一個爛攤子。1、文德崩壞孔子曾說“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文德也就是文治,即所謂的政治。說宣王文德崩壞,還要從宣王的老祖宗周文王和周武王說起。周武王為什麼能夠打敗商紂王。

以為有哪吒、楊戩一幹子狠人神通廣大,無所不能的,可以暫時靠邊站站。本人以為周武王能夠打敗商紂王最重要的原因,是周武王建立了井田製。

什麼是井田製,說白了很簡單,就是將土地分為公有土地和私有土地,農民負責一起耕種,但是必須先耕種好公有的、才能耕種私有的,收獲的時候,公有的歸諸侯(或者土地所有者),私有的歸自己。這個製度比起現在的農業製度差得很遠,但是在當時已經相當先進,既收獲了民心,也增加了收入。

而商紂王依舊在搞奴隸製的那一套。在政治基礎上,周武王已經遠遠領先商紂王,周武王已獲得了民心。民心很可怕,一旦有權威的領導,民心將成為無堅不摧的利器。所以,武王伐紂,泗上諸侯紛紛響應。最後商紂王燒死在鹿台。中國曆史三千多年,說白了就是土地問題。

如何能更有效地將土地均分在農民手中,就能獲得民心,獲得政治上的強勢。所以東周亂了四百多年,直到秦朝商鞅變法(商鞅變法第一條便是承認土地私有)建立了封建製度,才完成一統。而我黨也是靠著土地革命,建立了新中國。不明白的可以參考一下相關材料,比比皆是。

井田製就是周朝統治的根本。但是,宣王時代,井田製已經被嚴重侵蝕。土地所有者大肆兼並農民的私有土地,農民私有土地已經大量減少。周宣王對此卻視而不見,也不拿出任何手段,民心正在漸漸失去。宣王在一心征戰。2、不籍千畝東周時期不像今天,農林牧副漁全麵發展,還有國際貿易。

糧食不夠了,可以進口;礦藏多了可以出口。東周時期主要是農業單元化的經濟,且以自足為主。糧食生產多了,百姓肚子吃飽了,就可以休養生息,多點精力可以打仗,可以參加點徭役。糧食少了,大家就餓肚子。打仗?別開玩笑了,活著不餓死就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