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2)

中國第一片海外國土,巴士拉港,已經經過了幾次的擴建,目前是中東最大的港口,年吞吐量超過了18億噸,已經是世界上首屈一指大港口,現在這個港口是中國物資的中轉站,也是從德國獲取石油的中轉站。

德國獲取的巴庫石油,通過3B鐵路運過來,在巴士拉做了簡單的儲存,一部分通過石化公司的裂解,消耗掉,另外一部分,則裝船運往中國。德國占據了巴庫,這對於一戰而言,簡直是一個戰略性的勝利,甚至連協約國都沒有意識到這一個戰鬥,會對將來戰爭局勢,產生怎麼樣的影響。

巴庫這個開采了超過80年,一直都在世界上麵占據著重要地位的油田,要知道,蘇聯為了紀念巴庫,烏拉爾的油田被稱為第二巴庫,秋明油田則被稱為第三巴庫。中國在材料和石油開采技術上麵的強大,特別是二次開發的強悍,在世界上其他國家,還隻是停留在對於油田的第一次開發上麵,畢竟這隻是石油利用的初期,大部分的油田都沒有被開采完畢,即便有,也不會有人把眼光放在他的上麵的,廣闊的世界,有無數需要開采的新油田,與其花費功夫在這些老舊的,產量不多的油田上麵,還不如開發新的。

在中國看來,這並不對等,老舊油田的產量下降,是沒有找到方法,隻要有合適的填充物,讓石油恢複噴發,產量一點都不會比最好的時候低,這樣在短時間增加的石油產量,是非常驚人的。

巴庫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油田,開發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幾百年,甚至是一千年前,即便是在俄羅斯的開發時間,也超過40年,在漫長的時代,哪怕俄羅斯曾經的采油技術比較的落後,也有大批的油井被開采完畢,說白了,其中真正采完的微乎其微,大部分都是開挖了一部分,壓力減少,出油少了之後,就放棄了,現在,中國在控製了巴庫的石油開采之後,通過記錄,走訪,甚至是調查,把這麼一個個的油田都給找出來,有些重新勘探開發,在附近打井,成功的開采出的有足夠工業流的油井,有的則進行了二次開采的,用一些比石油重的填充物,灌入油井,用壓力讓油井重新恢複噴發的能力,一般而言,一次采油,最多隻能夠開采百分之五十左右,還有一半以上的石油,還存在油井之中,通過二次,甚至是三次開采,才能夠把大部分的石油開采出來。

這種方法,讓巴庫在不停攀升的產量的同時,在短時間,增加了上百個新的油井,直接讓巴庫的產量開始激增,從最開始的幾百萬噸,上千萬噸,立刻激增到了上億噸,增加了10倍都不止,當然這樣的開采方法,巴庫肯定不可能如同後世那樣,開采超過80年,有些開采的方法,甚至是破壞性。

這又不是中國的東西,甚至當戰爭結束之後,它是否控製在他的手上,也都成問題,盡可能的開采出更多,至於以後,沒有的意義了,所以在穩定住了產量之後,中國開始了進一步的挖掘巴庫的實力,預計1916年一整年,巴庫的石油產量,會超過1.2億萬噸,到的1917年,更是可能上升到1.7萬噸,總產量可能提升了5000萬噸這個數字,即便在後世也是一個極為龐大的數字,是世界級油田的代名詞,超過這個,恐怕也隻有沙特的超大型又添了,其他的都遠遠不是這個的對手。

也隻有巴庫這麼的根基,才能夠有如此的產量,後世的那些超大型的油田,包括中國最大的大慶油田為例,都沒有辦法的讓產量超過8000萬噸,這是根據石油的儲量來決定,大慶油田是中國最大的油田,卻真的不是世界級的大油田,儲量跟巴庫,跟沙特大油田相比,有明顯的差別。

中國對於巴庫的這種破壞性開發,德國也沒有在意,此時的德國對於巴庫,還沒有那個歸屬感,或者說,即便有一定的歸屬感,想著心疼,在戰爭的逼迫之下的,德國能夠有更多的東西換取金錢就可以了,中國對於石油的渴望,近乎是無限的,不管是1.2億噸,還是1.7億噸,都可以接下來,價格上麵,還是按照原來的價格,5000萬噸,差不多就是每年年國家20億美元的收入,這對於此時的德國而言,簡直是一個強心針,

這筆錢將會用來,進一步的武裝德國,在1917年,德國準備武裝80個師,並且,開建6艘巴伐利亞級,在中國訂購的8艘巴伐利亞級已經到了尾聲,德國負責監督建造的官員,對於巴伐利亞級非常的滿意,他們在政府有錢的情況下,又訂購了12艘,按照中國的高速來說,到1917年年底,德國會新增18艘巴伐利亞級,會讓德國的戰列艦的數量,達到一個極限的高度,未來世界的海戰將會越演越烈,以往30艘以內的戰列艦的對決,已經可以稱之為慘烈的,10艘左右的,已經算是重大的,可是從1917年開始,沒有50艘,就不能算是大型戰爭,甚至是在1917年,還爆發過總計80艘戰列艦的慘烈對決,最終沉沒了超過40艘的主力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