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亂套了,外邊(2 / 2)

中線作為最關鍵,也是投入最大的一條線,目前已經初步的顯示了威力,新種植的30萬平方公裏的防護林,因為有北水南調的支持,不再考慮抗幹旱的低矮喬木,而是選擇了較為高大,經濟價值較高的,目前成活率相對於去年,最少提升了7個百分點,而且補種率和看護的人工消耗也有所減少。特別是草原,本身草原對於水量的要求就不高,在一些季節性的草原之中,一場大雨,就能夠讓草木繁盛,然後逐步的幹旱,才會讓草木枯萎,在借助著根灌係統,保證了在幹旱季節有一定水的補充,草場恢複的速度大規模的加快,按照畜牧局的統計,明年草原的承載能力,會在今年的基礎上,提升70%,未來的5年時間,每年都會有30%以上的增長。

中國的人口越來越多,對於蛋白質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以往多是以豬肉為主,畢竟,楊元釗穿越之後,帶來了集中養豬和飼料,從1908年開始,中國豬肉產量開始井噴一樣的增長,可是豬肉隻能夠解決有和沒有的問題,大規模的集中養雞和養豬,在21世紀的時候,被看成並不營養的攝入,在初期,可以用來解決有沒有的問題,當中國真正發展起來的時候,幾乎自然的,要考慮到營養的均衡問題。

牛奶,牛肉,羊肉,這些草原上能夠大量養殖,就成為了豬肉的替代品,未來的豬肉養殖,還會繼續,卻不會繼續擴大,大部分產品會製作成為成品,或者低檔的商品用於出口,進一步的均衡中國人的餐桌,以深海魚類,牛羊肉,替代以前菜譜之中的豬肉,進一步改善中國人的飲食結構。

其實,澳大利亞的拿下,在草原上麵,中國已經不太缺乏了,可是蒙古和西伯利亞的部分草原的恢複,進一步的增加蓄積量,也算是增加了未來中國的產出,未來中國的實力,會在這樣潛移默化之中,逐步的增加。

一個龐大的體係工程即將建立,20多天之後,當從包頭西部注入來自貝加爾湖的湖水,最終沿著千裏黃河,經過了千裏的注入,使用,最終通過入海口,進入到了大海的時候,關於這一個工程的總體評估也出來了,這一個中國曆史上,甚至加上後世,都有些難以想象的龐大的工程,直接改變了中國局部的缺水狀態,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糧食生產將會提升7%,看起來不多,可是環境影響巨大,不但改善了整個中部地區的環境的,還加快了黃河的治理,更多的水量,更快的速度,黃河衝積泥沙的速度也微微加快的,隻要持續下去,治理黃河完成的時間,最少可以提早半年以上。

直接的影響,包頭這邊,沒有西北幾省和蒙古多。內外蒙古增加的主要是草原,今年預計增加7成的草原麵積,還有差不多4500萬畝的農田,對於蒙古這邊糧食平衡作用較大,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則是主要增加的農田,在這裏,種植小麥和水稻這種,不太適宜,隻是在一些特定的地方,有一定的產出,可是棉花卻是最適合的,中亞高緯度地區,長時間的日照環境,本來就是種植棉花最適宜的地方,現在有增加了水,整個西部超過300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麵,一下子增加了30萬平方公裏的農田,在全部麵積之中,不過是增加了10%,可是農田卻達到了4.5億畝,僅僅是種植棉花一項,帶來的原料產量就可怕至極。

農業被稱為第一產業,是所有的基礎,不但解決了人吃飯的問題,還是不少的工業的原材料的提供者的,他可以說是整個工業的基礎,就按照評估報告之中顯示,隻要繼續下去,保持著耕地麵積和自然改變的繼續,未來會創造出這個大型建設10倍,甚至更多的投入的產出,對於整個的經濟的拉動作用非常大。

持續了4年,未來還將持續的一年的項目,差不多算是落幕了,大規模的投入,人力和資金上麵,也告了一個段落,東線在黑龍江的投入還在繼續,可其他的地方就沒用了,雖然說,中國目前蓬勃發展的工業,不會怕差不多9000萬的勞動力沒有地方使用,可是吃了大型建設甜頭的中國,開始考慮接下來要幹什麼的,南水北調肯定不用了,一個北水南調就已經比南水北調改變更多了,沒有必要再重複建設,似乎必須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工程,以容納龐大的人力,繼續在根本上麵,改變中國的基礎,讓中國獲得更加出色的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