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節在三月三,正是春雨綿綿,萬物複蘇的季節。

“三月三,攆春走,脫棉襖,踏青遊,小河岸邊數新柳;雲無愁,雨無憂,撕片白雲頂在頭;三月三,有盼頭,天有雨,地不愁,一溜種子笑到秋。”田間的孩子們你追我跑的唱著。

盛京的街道上行人很多,躲過了冬季的嚴寒天氣後,不少人選擇在這天踏春出遊。

今日還有廟會,像舞獅,耍燈,踩高蹺,好玩的多不勝數,熱鬧非凡。

而宮裏的貴人們也會出宮去太廟祭祀先祖。

上個月被那場冰雹毀壞屋子的百姓們已經在官府幫助下修繕好。

城外依舊有善人在布施。

李莊這邊已經開始動工建學堂了。

為了防止過於特殊而被別人盯上,除了內部,外麵看上去就如同普通房屋一樣,隻不過是雙層的屋子。

李景計劃建兩間學堂,一間用來給孩子們上課,一間用來給莊子裏的人掃盲。

“搬進來吧,按照一排四張桌子擺放。”李景站在講台上指揮著。

他要求何木匠做的是雙人桌,不同於後來學校的一人一桌。

雙人桌不但可以促進同桌感情,還可以節省空間。

外頭看平平無奇的屋子,內部卻別有洞天。

基本上是一比一複刻的他童年時期的教室。

李景看著自己的傑作,嘴角揚起了一絲笑意。

"東家,人來了,在閣樓那邊等您呢。”李魚進來稟告道。

"嗯,我這就過去。”李景點了點頭,走向閣樓。

此時閣樓一樓坐了四人,其中一名三十出頭的男子,一臉和氣,笑容可掬,不笑時又滿臉嚴肅的讓人不敢多嘴插話。

他旁邊的是一名年齡不大,書生模樣的男子,臉上掛著和善笑容,眼中是掩飾不住的傲慢,整個人透著一絲違和感。

小書生對麵還有一名書生,年近三十眉間卻帶著愁緒。

最後一名是位十六七歲的女子,一身幹練爽利的氣質坐在三人之中。

“抱歉抱歉,讓四位久等了。"李景走進來客套道。

"哪裏,東家能抽出寶貴的時間見我們一麵,是我們的榮幸,在下賈仁祿。"那名比較年輕的書生率先開口。

中年男子接著起身拱手道:"在下趙文軒,是襄州,舉陽府人士。"

那名女子也跟著起身拱手:"在下蕭盈,同樣來自舉陽府。"

最後那位眉眼都是愁緒的書生也介紹道:“在下周懷遠,是益州人士。"

"四位遠道而來辛苦了,在下招待不周,望見諒。"李景笑道。

四個人分坐在兩側,李景端坐在主位。

"不知東家每月可以開多少月錢?"賈仁祿眼睛裏精光閃閃,開門見山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