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混混生涯(1 / 2)

父親趙弘殷明顯感覺睡在繈褓中的寶寶,與第一個孩子不一樣,那炯炯有神的目光中透露出一絲威嚴,他曾經對杜氏說過,這孩子長大後,必有出息。

為此,趙府大擺三天宴席,命仆人大撒喜錢,路過的行人紛紛前來道賀,儼然一副盛世太平的景象。

少年時的匡胤,《宋史》評之為“既長,容貌雄偉,器度豁如,識者知其非常人。

趙匡胤的童年生活很狹隘,趙氏家族係武將世家,當然不缺吃,不缺花,還能住在冬暖夏涼的大房子裏麵,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和兒時的玩伴,一起玩捉迷藏啊,或者鬥蛐蛐啊,一派天真無邪的樣子,在趙府大院裏麵每天都能聽到嬉笑打鬧的聲音。

一次,他選擇了一匹無籠頭韁勒的惡馬習騎,惡馬不甘被役使,當他剛上馬背正欲鞭策時,惡馬猛地狂嘶一聲四蹄亂踢,朝城內疾馳。趙匡胤猝不及防,一頭撞在城門楣上,甩下馬來。觀者皆以為那腦袋必定已經撞得粉碎。片刻,趙匡胤徐徐起立,騰身跳上馬背,抓鬃夾襠,複馳騁如電。人皆異之。

趙匡胤受家庭的熏陶,自幼愛好騎射和練武,並摔打出—身的好武藝。而此時,趙匡胤的夢想就是想風風火火闖蕩九州。

此時的中國,正值中國封建社會中最後一次的大規模分裂割據時期。軍閥混戰,民不聊生,朝代更迭,猶如走馬觀燈,有的江山還沒有坐穩,這方登場,那方唱罷!便永遠消失在曆史長河之中。

公元947年,王朝又更迭了,晉亡漢繼,契丹人對中原虎視耽耽,蠢蠢欲動。連年的征戰殺伐,改朝換代,讓老百姓叫苦連天。後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六月進軍至開封,改國號漢,仍用後晉天福年號。這次,吸取教訓的趙弘殷積極起兵響應,被劉知遠封為禁軍護聖都指揮使(相當於現在的團級幹部)。趙弘殷很慶幸這次自己終於站對了班。

大概是受到老爸趙弘殷行伍生涯的影響,趙同學自小就很輕視讀書,卻酷愛兵法,立誌做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英雄豪傑。嚐自謂“三軍不可奪帥,我如果手中能夠掌握十萬精兵強將,便可橫行天下。”喜好兵書,常常不惜重金搜羅購買各種版本的兵書戰策。

趙匡胤同爺爺趙敬的感情也很好,所謂爺孫情深,他的早期教育更多來自於爺爺趙敬。趙敬身為朝廷命官,武將世家,曆營、薊、涿三州刺史,宦海沉浮,幾十年官場風習的磨練,使得趙匡胤對人生的感悟很深。

爺爺趙敬十分喜愛趙匡胤的豪爽,常常把一些做人的道理教授給這個自命不凡的孫子。這些感悟頗為有趣,他時常告誡趙匡胤,人言官場如戲場,然善於做戲者,於忠孝節義之事,能做得情景畢見,使聞者動心,睹者流涕。官場如無此好角色,無此好做工,豈不為伶人所竊笑乎?”

趙匡胤後來於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這些早期啟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