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山脈邊,一道深如天塹的斷崖橫斷河流,鬱鬱蔥蔥的草木之間,流水劃出一條秀美的弧線,落入峽穀底部碧綠的深潭中,聲如銀鈴。
瀑布上方,被雕刻成各類花草、神獸的青石塊,零星散布在水流湍急的河道中,拚成一條斷續的石橋,通往群山深處。
群山深處,隱約可見星羅棋布的飛簷鬥拱、青磚綠瓦,氣勢恢宏。
一名藕色衣衫的道人,牽著一個不過腰際高的孩童,跨步於蒼翠的山間小道。
這條道路的兩旁,立著許多棵遮天蔽日的老樹,它們彎曲蟠結成各種形狀,向遠方延伸。路旁的石燈,亦隨著二人的腳步聲一盞盞亮起澄黃的光芒,又隨之緩緩熄滅。
那孩子六七歲,雖然穿著便宜的麻布衣裳和葦草鞋,一張臉卻極其的水靈可愛。他神情有些拘謹,牽緊道人粗礪的手指,一路上盯著腳下的青石板路,就算驚訝於突然亮起的石燈火,也不曾發出過半點聲音。
藕色道袍的道人眉目溫和,低頭看著他,輕笑著摸了摸他烏黑的頭發。
他抱起孩童,跨過瀑布上方的青石墩子,一座高大的白玉山門就矗立在不遠處。
山門牌坊上的刻字久經風化,那份入骨的筆力卻依舊沉勁不減分毫,赫然是“泛行舟”三字,旁邊刻一聯,乃“舟楫之利,無往不通”。
那孩童抬起頭來,入山以來第一次睜大了澄澈的碧綠雙眼。
……
高大的白玉牌坊後,是廣闊的泛行舟前山區域,常年有弟子來來往往,看到那五官和善的藕色衣衫道人,都尊稱一聲“南先生”。
二人並未在前山耽擱多久,很快便穿過前山層層山門、宮苑,溯瀑布水流而上,來到了群山深處的一片水域。
他們乘舟穿行在荷塘之間,荷花正當半開的季節,朵朵嫣紅點綴在青綠的水波中,四周是雲霧繚繞的山脈。
湖麵上白色的水榭亭台連綿一片,白衣青裳的年輕身影們衣袂飄動,在長長的青簷廊橋上快步走過,伴著嬉鬧的笑聲。
小舟無楫自行,緩緩撥開荷葉,有著碧綠眼眸的那個孩子,攀在船舷上,四處張望。有時跟廊橋上的年輕弟子們對上視線,他迅速地移開眼睛,雙手疊到大腿上,作出一副並不好奇的樣子。
年輕弟子們紛紛停下,恭敬而活潑,一些喊起了“南先生”,一些喊起了“師父”,此起彼伏。
一束束帶著善意的好奇目光飄向船上的新孩子。
他攥緊了自己的粗麻衣角,半低著頭,怯生生地抬起雙眼,看到了趴在廊橋邊的一排笑臉,身高參差不齊,有的與自己一般大,有的剛掉了幾顆牙,有的臉龐已經透出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