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是布恩·塔金頓,《偉大的安伯森斯》和《愛麗絲·亞當斯》的作者,兩次獲得普利策獎。”
不料,這個女孩扭過臉來對另外一個女孩不屑地聳聳肩膀說:“瑪麗,請把你的橡皮借我用用。”
刹那間,布恩·塔金頓感到無地自容,所有的驕傲和自負化作烏有。
回到家裏,布恩·塔金頓仍然為剛才的不快感到難過。這時,他的兒子走上前來,給了他一個橘子。布恩·塔金頓的兒子非常喜歡吃橘子,可布恩·塔金頓本人平常連再好的橘子也不吃。於是,兒子就勸爸爸說橘子富含維生素C,多吃對身體有好處。心情煩躁的布恩·塔金頓回答道:“再好的橘子我也不喜歡吃,因為我壓根就不喜歡橘子的味道。”
話音剛落,他突然意識到了什麼,立刻高興了起來。原來,他頓悟了一個道理:哪怕再好的橘子,也照樣有人不喜歡。人何嚐不是如此呢?
我們無法做到讓人人滿意,即使是自我感覺很優秀的時候,也要時刻提醒自己:無論你怎樣卓爾不群,仍然會有人不喜歡你。
下麵這個故事也許能很好地詮釋保持心靈寧靜之道:
他是個單親爸爸,獨自撫養一個七歲的小男孩。每當孩子和小朋友玩耍受傷回來,他對過世妻子留下的缺憾,便感受尤深,心底不免傳來陣陣悲涼的低鳴。
這是他留下孩子出差當天發生的事。因為要趕火車,沒時間陪孩子吃早餐,他便匆匆離開了家門。一路上擔心著孩子有沒有吃飯,會不會哭,心老是放不下。即使抵達了出差地點,也不時打電話回家。可孩子總是很懂事地要他不要擔心。然而因為心裏牽掛不安,便草草處理完事情,踏上歸途。回到家時孩子已經熟睡了,他這才鬆了一口氣。旅途上的疲憊,讓他全身無力。正準備就寢時,突然大吃一驚:棉被下麵,竟然有一碗打翻了的泡麵!
“這孩子!”他在盛怒之下,朝熟睡中的兒子的屁股,一陣狠打。
“為什麼這麼不乖,惹爸爸生氣?你這樣調皮,把棉被弄得這麼髒?想讓誰洗?”這是妻子過世之後,他第一次體罰孩子。
“我沒有!”孩子抽抽咽咽地辯解著,“我沒有調皮,這是給爸爸吃的晚餐。”
原來孩子為了配合爸爸回家的時間,特地泡了兩碗泡麵,一碗自己吃,另一碗給爸爸。可是因為怕爸爸那碗麵涼了,所以放進了棉被底下保溫。
爸爸聽了,不發一語地緊緊抱住孩子。看著碗裏剩下那一半已經泡漲的泡麵:“啊!孩子,這是世上最美味的泡麵啊!”
孩子即使再年幼,也有他們的尊嚴,如果父母發現錯怪了孩子,要勇敢地向他們說:“對不起!”
其實不光是親人在一起是這樣,和同事、和朋友,甚至和社會上的任何一個人相處時,都應該這樣:發現自己錯了,立即承認,並改正,刻意隱瞞,隻會加重自己的心理負擔。
生活中經常可以見到一些人放棄了自己的意願,活在別人的標準裏(一如喜歡懷舊的人總活在過去的陰影裏),在別人的評價裏尋找自我存在的價值。這其實是很悲哀的事!
人生感悟
在乎別人的看法隻能擾亂自己的分寸,從而分散了自己本該用於思考的精力,人生也就因此而迷失了方向,自然活得非常沉重。
隻有我行我素,高標自立,不因為別人的眼光違背自己的心意,尊重自己的生活方式,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想做的人,才會達到快樂自在的生活狀態,如燕子一樣輕盈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