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條議鈔法折(1 / 3)

第二天上午,兆華在一摞奏折中看到了魏源的那道《黃河改道疏》,但是隻拿起來看了一眼,便又輕輕放下了。レwww.siluke.com?思?路?客レ因為經過徹夜的考慮,兆華改變了主意,他覺得目前的時機還不成熟,而昨rì的決定也有些意氣用事了。

河工、漕運、鹽政這東南三大政環環相扣。即便魏源在折子上不提停止漕運的事情,可事情是明擺著的。黃河改道之後會造成北河水少,到時候漕船必然無法通過。同時,運河不暢也會影響淮鹽的北運,使販運私鹽更為有利可圖。

這些道理朝中大臣們都是知道的,兆華若在此時強行推進,難免會師出無名,遭遇來自zhōng yāng和地方的各種阻力。

俗話說,隻有在正確的時間,做出正確的決定,才能得到正確的結果。所以兆華決定暫時隱忍,等待天時、地利、人和的到來。

兆華繼續翻看著奏折。

這段時間廣西剿匪的軍情奏報少了許多,並非前方戰事不緊,而是因為賽尚阿到前線之後,兆華一紙詔令:小事無須奏報,由欽差大臣全權定奪。

清代皇帝大多疑心較重,又趕上道光帝最喜歡在小事上矯情,所以兆華在頭幾天每rì都能收到少則五份,多則十幾份軍情奏折。雖然是穿越者,可那些具體到某村發生的某個戰鬥兆華無論如何都沒有“先見之明”,至於那些朝中大臣們也是紙上談兵,不出“自擺烏龍”的主意就謝天謝地了。

“兵貴神速”、“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兆華還是明白的,為了提高前線軍隊的反應速度,兆華便將戰事的決策權下放給了賽尚阿,這樣以來,前線的奏折便少了許多,而戰事的進展也依然大體和曆史上的記載保持一致。

頭裏的十幾道奏折,都沒有太要緊的事情。兆華也有些打不起jīng神,或者朱批“知道了”,或者朱批“下部議”。

忽然,一份題名叫《條議鈔法折》的奏折跳入兆華的眼簾。兆華眼睛一亮,心道,莫非這是王茂蔭的折子?

趕忙翻開看時,隻見落款處正是:“臣戶部侍郎王茂蔭”幾個字,這下兆華可樂壞了。這可真是想什麼來什麼啊!

在兆華的計劃中,穿越後的第一步就是在不驚動各主要利益集團的情況下籌措一筆銀子,然後用這筆銀子做準備金發行一定量的紙幣來支付改革的成本。這樣做的目的無非就是避免引發民變,同時也是想讓那塊反映老百姓“幸福指數”的萬年古玉向好的方向發展。

但發行紙幣需要注意的事項很多,哪怕有一點微小的疏忽,都有可能釀成難以挽回的大禍,因此必須要製訂一整套嚴密的方案,並由一位懂金融、善管理,為官廉政不阿的人來主持。

王茂蔭作為“晚清第一金融專家”,其人品和能力在兆華心中是根深蒂固的,也是主持此事的不二人選。

他字椿年,號子懷,於嘉慶三年(1798年)誕生於徽州的一個徽商家庭。其父、祖都是大茶商,並北上京師開辦茶莊,算得上有見識懂經營。王茂蔭髫齡入私塾,晨入暮歸讀書非常用功,後就讀於縣城紫陽書院。道光十年,他赴潞河管理茶莊店務。翌年,適逢北闈恩科取士,即以監生資格應京兆試,中了舉人;次年會試又高中進士,並備官戶部。

曆史上,王茂蔭曆仕道光、鹹豐和同治三朝,為官敬業不攜眷屬,兩袖清風,以直言敢諫聲震朝野。他死後,曾國藩、李鴻章等名臣都給他送挽聯稱頌有嘉。他主管經濟事務,也有政治眼光,曾奏請刊發魏源的《海國圖誌》,又主張改革科舉,還揭露厘金之弊,其貢獻尤以改革幣製的貨幣思想為最大。

兆華記得王茂蔭這道《條議鈔法折》應該是在鹹豐元年九月份上呈皇帝的,大概因為兆華在禦門聽政時特意強調了財政問題,所以曆史發生了微妙的改變,使兆華提前兩個月看到了這份折子。

兆華仔細研讀了一遍奏折內容,和曆史上記載的大體相當,對於紙幣的發行論述周詳,說理透徹。可以看出王茂蔭對貨幣、金融和商品經濟的理解遠遠超過了那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