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明跟林雨欣當然清楚,是誰幫忙結賬的。
隻是沒有什麼必要說出來。
即便告訴了張忠和跟張曉勇,那又怎樣呢?
炫耀一下?
有什麼好炫耀的呢?現在的蘇大有還沒有名氣呢。
放人堆裏,誰認識?也就是那光頭的造型有點顯眼。
懸念就給他們兩個留著吧。
不過,這兩人不是輕易放棄的,估計很快也能找到答案。
找本村的張金恒和張亮一問便知。
就問:“子明有沒有新認識的,姓蘇的朋友啊?”
立馬就會有答案。
那天團建吃飯的時候,可都看的清清楚楚。
張子明心中想不出蘇大有幫忙結賬付款的原因。
難不成還是上次讓了餐位的原因?
如果是的話,不是什麼好事,代表著就此兩清。
如果是趙海的原因呢?
那可以繼續交流,甚至合作一把。
這個蘇大有悄無聲息的就給結了賬,真得好好琢磨一下。
如果是有意結交的話。
等忙完服裝店之後,得拜訪一下,好好聊一聊。
未來的金昌市首富,如果在他還未起勢的時候就結交了,那豈不是一輩子的朋友?
最起碼要比那些在富貴時刻交的朋友,要真誠一些吧?
送走張忠和之後,張子明就開始準備開業的事情了。
前期預熱了一段時間,傳單也發了幾十份,報紙也登了一周的廣告。
之所以發了有限的傳單和僅僅登了一周的報紙廣告,第一個原因是不想引起恐慌。
一個個體戶,開業搞的轟轟烈烈,誰知道會不會被當做出頭鳥呢?
未來的政策走勢,張子明心裏全都清楚,可是並不代表著其他所有人都能看透啊。
有些事情,好像可以做;又好像不可以做。
至於有些事情能不能做,除了張子明,好像誰都拿不準。
更多時候,都是放一放、緩一緩,然後再回頭看一看。
尤其是金昌這地界,牛鬼蛇神更是多的是,說不定,一個不留神,就容易陷進去。
另一個原因就是擔心衣服不夠賣的,換季時節,不管是夏款,還是秋冬款,都是熱銷。
1000件新衣出廠後,最起碼有7-15天的秋收農忙,花生、大豆、玉米都要收,而且還需要騰地種冬小麥。
也隻有一年兩季的套種,才能積累個好身家。
村裏建廠,就是有這個缺點。
要跟著時節走,有季節性。
工廠要是建在民安縣或者金昌的話,就不會有這個問題了。
可是,同樣也會有其他問題。
比如說,招不到人。
此時的城市戶口,沒有人會選擇跟著個體戶工作,而且還是來自農村的個體戶。
這也是為什麼要從村裏帶人出來的原因。
相比較之下,此時的現狀,還是適合在村裏建廠。
至於開業前的準備。
硬件和軟件都齊了。
包括定做的落地試衣長鏡,也安裝了四個。
“子明哥,你可真舍得花錢啊,就這個鏡子也奇怪了,怎麼感覺鏡子裏的我又高大,又帥氣呢?”
自從試衣鏡安裝以後,幾個店員穿上工作服之後,時不時就過去自戀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