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推動政策提前落地,解放勞動力(2 / 2)

等什麼等。

自己可是重生而來的啊,做事情還需要幹等著嗎?

自己可以想辦法推動曆史進程,某些政策可以推動提前落地的。

就像自己把徐一民的成名,提前推動了一樣。

要不是自己的推動,徐一民的成名至少還要等三年。

張子明的腦子裏,現在全是推動政策提前落地,而不是等待政策落地。

其他地方推動不了,至少要在瓶子村和大北河公社進行政策推動。

所以,對於楊佳明的橄欖枝,還是婉拒了。

不過,還是感謝楊佳明,又一次刺激了張子明推動政策提前落地的決心。

“楊哥,謝謝你的好意,如果真的來省城當一名公安的話,確實是很好的出路,隻是我的想法並不在這方麵。”

張子明如實說出了想法。

“那你一定是想當個體戶了?”

楊佳明這樣猜測是有道理的,哪有農民會是張子明這個樣子啊。

隨後二人討論起了個體戶以及“大包幹”的政策。

“楊哥,你在省城工作,又是公安係統,能不能幫我多找一些資料啊,像是鳳陽縣、天安縣等,他們那裏現在實行的是一包到底的大包幹政策,我想收集一下這方麵資料。”

張子明的想法很簡單,這些資料就是可以學習的模型。

民安縣還是太保守,現在還是實行“包產到組”的政策。

要說有沒有變革,答案是有;

但是,變革的又不徹底。

想幹又不敢幹,是大多數地方的現狀。

糧食產量的增加幾乎可以忽略,而且勞動力並沒有解放出來,這是最大的問題。

所以,張子明有了新的想法。

等從省城回去,就先去找公社的郭書記,先從瓶子村開始,提前進行大變革。

楊佳明沒法勸說張子明來省城,雖然是先從臨時工幹起,但是有辦法轉成正式公安的。

雖說勸說不成,但還是答應幫忙搜集一些資料。

好好的正式身份不要,非要幹個體戶。

雖說省城有很多個體戶,但是,向來是不受待見的。

有一個穩定的“單位”,按點“上班”,才是正經人家。

但凡有當個體戶的,說個親事都費勁。

這種狀況一直到80年代中期,才大為改觀。

首先單幹嚐鮮的這批人,百分之九十都成了萬元戶、十萬元戶。

當跑街的溜子,成為了款爺,再也沒有人嘲笑個體戶了。

張子明下定決心,從省城回去之後,就發動變革,讓政策提前落地。

不解放勞動力,就算自己辦了廠子,哪有人給自己幹活啊?

飯後。

回醫院的路上,張子明一直琢磨著如何跟郭書記溝通,哪怕隻選定瓶子村進行試點也是可以的。

就是不知道郭書記的膽量怎麼樣了。

至於,張子明會做哪方麵的生意,也已經開始打算了。

怎麼做都要一炮而紅,絕不能拖泥帶水。

關於產品的銷路問題,張子明也有了一個初步的想法。

如果隻是麵向國營商店和供銷社的話,那可能會被拖累死的。

銷售渠道,一定要打開思維,麵向多渠道。

。您提供大神希一奧的重生80:從掙錢蓋磚瓦房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