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城區,大學城內。
天氣晴朗,萬裏無雲,太陽高高的掛在天空,異常耀眼。
但倘若仔細看去,便會發現,雲層之中,藏著一抹烏雲,此刻正悄悄的移向大學城內的一棟建築物之上。
“泱泱大秦帝國十五載,竟被劉邦項羽等宵小之輩所滅,可憐我人皇嬴政,欲傳皇位於萬世,終究是數十年心血毀於一旦。”劉文博坐在學校的圖書館,麵對電腦,輕聲一歎;同時,雙手不自覺的緊握起來。
每每想到這,劉文博的內心總會生出一絲惋惜之情。
嬴政雖幼時為質趙國,任刻苦鑽研帝王之道,終經曆千辛萬苦,帶著一身抱負返回秦國;然少年登基,不韋成相,大權旁落;趙姬扶持,嫪毐當權,囂張跋扈,嫪毐政變,險些喪命;冠禮當日,粉碎政變,車裂嫪毐,流放不韋,終得大權。
自公元前230年,嬴政開啟了滅六國之路,一身抱負終得施展。
由近到遠,分兵蠶食,近者伐之,遠者禮之,將六國玩弄於股掌之間。
先韓後趙,吞燕平魏,滅楚驅齊,統一華夏,成就千古第一帝。
而這期間,從六國分裂,到完成統一,也僅僅隻花費了十年的時間,嬴政能夠統一天下,雖然是建立在前麵幾代秦王的基礎之上,但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依然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都說嬴政是氣運加身,才得以完成大一統的壯舉,但劉文博始終相信,沒有嬴政,華夏的曆史將倒退數百年之久。
正是嬴政幼時的經曆,見證過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才讓嬴政堅定了統一的決心。
倘若放在其他秦王之上,雖有抱負,但卻難有如此堅定的決心,而這一切,皆是來源於嬴政幼時為質,得以見過太多家破人亡,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
而這一年,嬴政才39歲。
廢分封,設郡縣,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國家的概念由此而生,從此深深植入在每一個華夏兒女的心中。
這也是後來為什麼會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等眾多民族精神。
遠征匈奴,北固長城;南平嶺南,設立郡縣。
加速了民族融合,各民族的概念也由此而生。
然宦官當道,百姓怨聲載道,匈奴虎視眈眈,內憂外患之下,僅僅二世,大一統的果實便被劉邦“竊取”嬴政晚年曾對蒙恬說過:“秦國的存亡比不上整個國家的穩定。”
於是,秦國的百萬大軍,隻能眼睜睜的看著劉邦項羽攻入鹹陽,而他們隻能在南北遙遙相望。
“哎,怎麼這論壇上的人都說嬴政是暴君。”作為一個嬴政的忠實粉絲,劉文博憤怒難耐,敲動手中的鍵盤,反擊著他們,欲為嬴政鳴不平。
“嬴政昏庸無道,強征民力,苛捐雜稅,徭役賦稅使百姓苦不堪言,秦國官員不堪重任,沉浸高堂,秦朝滅亡真是大快人心.....”
劉文博回複道:(昏庸無道?昏庸無道能統一六國,強征民力是為了修築長城抵禦匈奴,百姓苦不堪言是那時候的大環境所致,六國連年征戰,百姓早已疲憊不堪,這跟嬴政有什麼關係?沒有嬴政統一六國紛爭,受苦不還是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