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近來常常夢到薛白,他雖逃到了蜀郡,依舊離不開戲曲、詩賦、骨牌、炒菜,每當白日的歡娛結束之後,夜深人靜,他總會想著薛白似乎會跑到他的禦榻上、與他豢養的美人們翻雲覆雨。
一生雄才大略,晚年豈可遭小兒侮辱至斯?
這個意念支撐著他的老邁身軀,使他振奮精神,決心勵精圖治,早晚提雄師入長安,掃清叛逆,恢複往昔榮光……
“太上皇,不好了!”
宦官急切的腳步聲驚擾了寧靜的夜,殿門才被推開,風便裹挾著遠處的嘶喊聲吹來。
一生經曆過太多變亂的李隆基經驗豐富,當即意識到又有叛亂了,起身怒叱道:“薛逆遣人來了?”
“聽聞是益州民亂。”
李隆基不信,遂親自登上行宮中的玄英樓去觀陣。
“是誰?”
“快!隨我護駕!”
郭千仞愣一愣,拿起唐軍的頭盔套上,當即也跟著大喊道:“護駕!”
“郭千仞雖叛,本就是盧杞斂財所逼迫。與其讓我等討郭千仞,不如討盧杞。”
被郭千仞這一打草驚蛇,李隆基必然要調動更多的兵力防備,薑亥原本的計劃反而更加難以施行了,他一方麵派人去通知嚴武盡快趕來,另一方麵,也打算收編郭千仞的人馬。
再次聽到這樣的驚呼,李隆基停下了手中的羯鼓,不耐煩地問道:“又出何事了?”
李隆基麵色一沉,顯出怒意來,道:“一個益州城門守備官,也能有這樣的聲勢嗎?”
旁人比他們來得更晚,若是連他們都要被賜罪,那旁人更是罪該萬死了。李隆基不可能在此時對臣工們興師問罪,遂道:“賜你等無罪,起來說破賊之策吧。”
“哈哈,我還當你是有上進心的。”
盧杞道:“臣願往!”
“太上皇,臣以為此番變亂萬不可諭降,唯有堅決平叛!”韋見素一看盧杞派人去諭降,當即拜倒進言,道:“太上皇幸蜀,實為籌措糧錢軍需以平胡逆,然不知情者誤傳為避禍。今若招撫叛逆,必損太上皇之天威,亦墜大唐之國威。”
韋見素一愣,在應對之前,他不自覺地又看了盧杞一眼。這一次,他恍惚了一下,覺得自己仿佛又看到了李林甫。
李隆基那雙按在鼓麵上的手不由地捏緊了,感到有些憤怒,他怒上天如今總喜歡給他這個天子挫折。
追逐郭千仞而來的唐軍將領大驚失措,連忙停下。
軍中多是莽夫,更何況多日的鬱氣壓在心頭,眾人很快聚起了數千人,不管不顧地衝向行宮,以護送太上皇之名,欲行造反之實。
“臣附議,唯誅賊首,方可儆效尤。”
盧杞眼珠一轉,似偶然想起般地閑敘道:“今日看張駙馬,家中忠仆竟個個都是勇猛異常。”
“府庫開了!”
此時玄英樓的周圍站的都是權貴,眾人屏息以待,看著幾個小人物與士卒們拚死相搏,決定他們的命運,也決定大唐的命運。
都到了如此地步了,張垍隻好硬著頭皮出列,奉旨去擊退叛賊。
說著,他起身再次走向玄英樓,尚未到,已能聽到行宮外遠遠傳來的“奉太上皇回京”的呼喊。
人仰馬嘶之後,馬蹄聲滾滾,連那個出言慫勇的校尉都驚呆了。他自己都沒想到一番話會造成這樣的局麵,連忙飛馬西去,報於嚴武。
與他們在一起商議的還有剛剛平定了叛亂的陳玄禮,他話不多,隻是點了點頭。
“噓,那便是清君側了,你要造反不成?”
李隆基眼看那陣勢鬧得很大,恐危脅到自己的安危,遂允了盧杞所言,命他去招降叛逆。盧杞連忙安排韋都賓等人去向郭千仞許諾。
他卻沒想過往關中去投奔薛逆,也許是在他內心深處覺得長安朝廷比太上皇更像大唐正統吧,可他如今已經反了大唐。
此前行宮府庫遭劫,兵餉、賞賜本就不足,劍南軍眼看禁軍守衛行宮清閑又領豐厚的俸祿,再看自己這支軍隊,多年戍守邊疆與吐蕃搏殺不提,還千裏南征討伐南詔,立下赫赫戰功,以性命去換取的隻有微薄的兵餉,不免怨聲載道。
一是西去投奔吐蕃,這是最好的辦法,吐蕃必能給他高官後路,可他雖隻是一普通人,卻也有大義與底線,想到往後若要帶著吐蕃人進犯益州,為鄉親所恥,他當即搖頭斷了這念想;二是往北去投奔史思明了,隻是路途太過遙遠,背井離鄉,實在不是他所願;三是進入西麵的群山,落草為寇,往後便躲在山窩裏不出來了,可惜再不能與老友們打骨牌……
好不容易甩開追兵,他們駐馬歇下,不多時,卻有人來稟道:“將軍,有人來投奔我們了!”
數日後,韋見素帶著一隊使者西向。而在群山之間,也有另一隊人正在東進。
“賈秀,我來助你!昏君拿命來!”
張寅見狀,大吼一聲,奮力一刀劈下,在郭千仞殺到之前斬殺了賈秀。
“好!”
然而,隨著動天聲勢,叛賊竟已殺入行宮,向玄英樓殺了過來。宮門守將匆匆趕來,大步登樓拜倒在李隆基麵前,道:“臣有罪,新募之兵不堪一戰,臣請太上皇暫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趁著禁軍在護駕,他們手裏捧著金銀珠寶、頸上掛著瑪瑙玉石,歡呼著衝出行宮。而守備在外的劍南士卒們趕來支援,見狀,又紛紛搶奪著叛賊,場麵一片混亂。
而此時,陳玄禮已趕到,揮兵殺向叛賊。那些叛賊本就是烏合之眾,也就是突然起事,打了官兵一個措手不及,才能殺進行宮。正規官兵一到,他們很快就敗退了。
正此時,韋見素、張垍等一眾大臣趕到了。
“不。”
“回太上皇,叛亂了……這次是劍南軍叛亂了。”
嚴武滿臉風塵之色,舉著千裏鏡觀察了許久,也不知在想什麼。
另一方麵,許多劍南士卒眼看著太上皇幸蜀這短短的時日內便聚集了如此多的寶貨,不滿的情緒也快速地蔓延開來。
“吐蕃此前曾遣使求盟,稱要助大唐平定安祿山,朝廷疑之有詐推拒了。”盧杞道,“如今太上皇擊敗了郭千仞這個吐蕃內應,又遣兵將守住柘、靜等州。所謂恩威並施,太上皇既展天威,何不遣一大臣出使吐蕃?不費兵馬錢糧,解決一大患,如此,可專心平定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