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勢力
就在劉邦解決著韓信問題的時候,另外一股勢力悄悄的崛起,這夥人就是劉邦的老鄉,也就是以蕭何為首的老鄉團。
老鄉團以蕭何為首,高級成員有樊噲、曹參等一批跟隨劉邦從沛縣走出來的人。開國以後,蕭何被封為丞相,位列三公,按理說,樊噲曹參等人也應該封個禦史大夫之類的高官,退一步說,以他們的功勞也要封個諸侯王,但是,除了蕭何任丞相之外,樊噲一直無固定任職,隻掛著一個將軍的頭銜,哪裏有事,基本是都是臨時給他一個職務去處理,最後也隻封到侯爵這一級,也就是舞陽侯。曹參就更慘了,封為齊國丞相,而齊王,就是劉邦的長子劉肥,這個劉肥其實很尷尬,他是劉邦在和呂雉結婚以前,在外麵亂搞,一次搞到一個姓曹的女的,也沒弄什麼安全措施,這個曹氏懷孕了,生下劉肥,也就是說,劉肥是劉邦的私生子。還別說劉邦現在是皇帝,就連他當亭長的時候都沒臉承認劉肥的存在,現在是皇帝了,全天下人都看著,不承認不行了,再說畢竟也是自己的兒子,在開國之後,就封劉肥為齊王,管轄齊國全境,但由於他的身份,劉邦一隻對他不待見。
劉邦這樣安排他的老鄉團,其實是有意將他們分開,防止他們形成小集團。適得其反,劉邦這麼做,反而鞏固了他們的實力。
其實這也怪不得劉邦,他的想法是對的,但事實卻與他的預想差距很大,在開國之後,原來項羽的很多舊部下接連起兵反劉邦,劉邦也挺激動的,作為皇帝,不老老實實呆在大殿裏處理國事,動不動就親征,非要自己帶著兵去打,看來劉邦是真心喜歡打仗。
漢高祖六年也就是開國第二年,燕王臧荼反,劉邦親征,俘虜臧荼。
第二個月,項羽舊部利幾反,劉邦又親征,滅了利幾。
接下來嘛,就是前麵說過的韓信被反,劉邦又衝了過去。
高祖五年二月開的國,到六年十月處理完韓信的事,八個月的時間,就有四個月多的時間在外麵亂跑,一般來說,國家剛剛建立,大事小事不可能一下子就處理完,劉邦卻隻負責處理一件事,就是各地的叛亂,其他的事情,自然就交給蕭何處理了。其實我們也要理解劉邦,畢竟文憑低了點(小學都沒畢業),大字也不認識幾個,叫他去看那些成堆的奏章,還要去批閱,是有一定困難的,所以還是幹起了自己擅長的項目——打仗。
但就是因為劉邦經常在外,蕭何逐漸掌握的國家大權,許多事情隻要蕭何點頭,基本上就等於劉邦點頭。樊噲呢,一隻跟隨著劉邦出征,韓信是用不了了,能打仗的除了韓信就是樊噲,劉邦畢竟是領導,雖然是親征,但真正打起來的時候總不能第一個衝出去吧,這時樊噲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前麵說過,樊噲也是粗人,所以每次打仗,樊噲就衝前麵,劉邦很高興,逐漸把一些兵權分給了樊噲,以便於打仗的時候能更好的指揮,本來是打完以後就要收回這些兵權,但後來越打越多,幹脆就讓樊噲一直帶著兵,這樣,樊噲就逐漸成了**副主席。曹參被封為齊國丞相之後,雖然不在中央上幹事,但因為劉邦對他這個兒子很不待見,一般下的旨意都是交給曹參處理,他不但處理齊國的事,有時候劉邦還會叫他去處理其他封國的事,曹參這裏慢慢就成了中央駐外地辦事處,雖不在中央辦事,但卻有很大的影響力,畢竟他是地方上的直接管理者。
這股勢力還不成熟,直到韓信被貶為淮陰侯的時候,這股勢力還處在發育階段,估計是上天注定要給漢朝一些考驗,嫌一股老鄉團勢力不夠,老天又安排了幾股勢力來興風作浪,為了節省時間,這些勢力隻經過很短的時間發展,直接進入成熟階段,登上曆史的舞台。這一切都隻原於一件事——平城之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