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本人直接到了烏孫,然後把其他副使派到別的國家或是民族,因為咱們豬豬此次派張騫出使是為了勸說烏孫返回河西故土,簡單來說,一塊打匈奴。
但同樣的,很多部落都不太願意回去,但烏孫願意派遣使者去大漢,然後獻馬,烏孫的馬很有名,一直到後來大宛馬出現才叫它換了個位置待。】
很好,出使的理由又多了一個,劉徹已經徹底癲狂,現在出使西域和打匈奴就是他的國策,誰都不能動搖。
秦朝則是努力找到這些地方都是哪裏,畢竟他們這裏實在是太散了,也壓根找不到人,很多部落和民族可能都是被打散後逃亡過去的。
【張騫雖然兩次出使都懷揣著別樣的政治目的,但他依舊是一個偉大的探險家,中原和西域建立深刻的聯係,絲綢之路的基本路線已經被打通。
中原的絲綢無論是從陸路還是海路運往西方都不能繞過一個國家——安息。
這個名字……嗯,取得很不錯。】
眾人也無奈,雖然人家有自己取名的權力,可是他們實在是對這個名字有很多話,又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安息也派人來過大漢,他們獻上的“大鳥卵”和“犁軒眩人”,唉,語言不通好煩惱,其實這兩樣也就是鴕鳥蛋和羅馬的雜耍藝人。
這禮物也就是看個稀奇,一點都不值錢。】
劉徹開始反思,總覺得哪裏不對,這群西方人怎麼回事?有種在薅他羊毛的感覺。
像是天幕說的,新奇歸新奇,其實也沒多新奇,怎麼就被當成禮品送過來了呢?
而且這安息還把自己當成中間商,肯定賺了他們大漢不少錢,怎麼還摳摳搜搜就送點這玩意啊?
【絲綢之路的影響並不單單隻有經濟,沿線的民族、部落、國家長時間的來往,總歸會受到對方的影響。
說到融合就不得不提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魏晉時代是中華民族關係變化最為激烈碰撞的時期,隻不過這個碰撞很慘烈。
中原戰亂,遊牧民族內遷,中原的死的差不多了,幾百萬幾百萬的內遷,直接開啟混居模式。
都生活在一起了,別管上頭打仗,下麵的百姓總歸會被影響,這就是一個融合的過程。】
可不是嘛,左鄰右舍的,隻要不是永遠針鋒相對,總歸會受到對方影響。
【為什麼提到這個呢?
因為胡人南下,那麼原來的地盤就空出來了,在他們角逐中原的時候,被他們放棄的地方又會衍生出新的政權——柔然。
鮮卑在內地發展的時候,外麵同樣很精彩,空出來的位置自動填補,絲綢之路依舊能走。
柔然、高車、噠這三個民族形成了這個時期的草原絲綢之路鏈環,東西向連接中原和波斯,南邊通往印度。
該做生意的還是得做生意,像是柔然,它和當時中原地區交易的主要貨品就是馬匹。】
看著那一片片養馬的地盤,許多人心頭火熱,距離他們太遙遠的晉朝已經生過氣了,現在更加關注的是眼前的利益。
中原少馬,人家草原上的可不就是騎兵厲害嘛,但打騎兵基本上隻能用騎兵對打,冷兵器時代,光是馬匹的費用就是個天文數字,瞧著人家那些養馬的地方,他們怎麼能不眼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