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留侯祠和張良遺物(1 / 2)

第四章留侯祠和張良遺物

光和五年,張延八歲,想起自己來這個世界已經八年了,不知道自己父母在哪裏過的如何,想必他們也在懷念自己這個兒子吧,他們把自己養大,而自己卻沒有來得及贍養他們,就被穿越的這亂世當中。心裏默默的為他們祈禱,希望他們過的平平安安,讓自己老弟代為照顧他們吧。

過幾天便是清明節,自己是要去給祖先掃墓的,說起掃墓,猛然記得說張良廟哪裏有自己想要的東西,卻不知道為何物,現在自己八歲了,應該去看看。但是不知道東西放在哪裏,唉,慢慢找吧,車到山前必有路,既然有,總會找到的。

清明節,張延跟在張魯後麵,再一次上了紫柏山,這紫柏山還是來自這個世界後第一次來。

紫柏山,依舊是山巒起伏,還是蔥蔥鬱鬱滿山長著紫柏樹,唯一不同的就是此處張良廟,不想後世那樣,想來後世因為某些原因重修的吧,張延這次來的主要目的不是掃墓,而是奔著他想要的東西來的。

張良廟傍山依水,古樸典雅,終年雲靄繚繞,頗有仙家靈氣,它融名勝古跡、文物、風景於一體,現在已是陝南著名的遊覽勝地。來到山前,青磚砌成為山門,可見上方橫刻“漢張留侯視”5個朱紅大字,大門左右刻著一副對聯:

博浪一聲震天地,

圮橋三進升雲霞。

入山門,便踏上一木橋,名曰“進履橋”,取張良在圮橋為黃石公撿鞋穿鞋一事。橋上有欄杆和靠椅,橋下流水潺潺。越過木橋,便是高大的保安觀,入門後,左右有鍾、鼓樓,院中央幾立著“靈霄殿”,但見八角飛簷,琉璃瓦飾頂,彩繪拱鬥屋簷,頗為壯觀。殿側分列“三清殿”、“三官殿”、“三法殿”等配殿。從殿側北麵經過庭,便進入大殿所在院落。大殿雄偉莊嚴,上縣“明哲風高”、“帝王之師”,殿門有對聯:“畢生彪炳功勳啟自授書始;曆代崇豐煙祀端由辟穀開。”殿內原有張良塑像,特殊時期中被毀掉,現有歌頌德條幅多幅。大殿前有拜殿,左右廂房對稱而立。院內清幽、古雅。殿堂門楣遍布稱頌的匾額,如“急流勇退”、“機諫得宜”、“智勇深沉”。殿堂立柱飾有眾多對聯,如:“秦世無雙國士;漢廷第一名臣,“富貴不淫,有儒者氣;淡泊明誌,作平地神”。從北花園西南出去,地勢升高,遊客登上層層石階,可見階旁的摩崖石刻,石刻上留有明代趙文淵、清代林則徐,以及後來馮玉祥、楊虎城將軍的詩文。登上山頂,就是紫柏山的中峰。山頂上的亭子叫“授書樓”,取黃石山向張良授書之意。這座重簷飛角的亭子是用大理石和南陽玉砌築而成,高離地麵100米,顯得高雅別致。登樓遠眺,峰巒起伏,林海蒼茫

掃墓,就是將墓園打掃幹淨,這是第一步。

其次是祭祀,這一程序很關鍵,一是寄托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因為山有靈而無主,先人有主而無靈,與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靈氣。這就是風水。

掃墓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此後圍坐聚餐飲酒;也可放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相關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

祭祀完畢,張魯便準備帶著張延回去,而此時張延卻不願,因為自己東西還沒有找到,下次有機會,不知道又是什麼時候了,便對張魯說:“孩兒見此間山川險峻,又有密林茂樹,是一處絕佳的好地方,因我多年練武,今日特準備在此遊玩一下,父親以為如何?”

張魯一想,也對啊,便留下張豐陪著張延,帶著下人離開了。

張延見張魯離開,邊帶著張豐來到張良墓旁,看了許久,也沒有看出什麼名堂,於是有點灰心,心想,下次不知道什麼時候有機會還能來,看著張良墓,想起了張良,這位曆史上大名鼎鼎子房先生,竟成了自己的祖先,要是放在後世,自己說自己是張良的後代,不知道會有對少人說他腦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