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謝承治如夢方醒
謝承治興奮地打斷謝傳偉的話。
他又催促謝傳偉:“趕快往下說!”
謝傳偉抬頭看了看謝承治,雙接著說道:“在‘觀音菩薩’右邊的那位端莊嚴肅的是‘普賢菩薩’,他是理智的化身,但凡子女不成器,或者自己遇事想不開,鑽進了死胡同,前來拜拜他,保準子女從此知事明理,自己心情豁然開朗。除了這三尊菩薩,還應該有一位‘地藏王菩薩’,他的麵貌看上去笑容可掬,卻是專司懲惡揚善,如果誰有什麼冤屈,前來拜了他,必定逢凶化吉。”
“這裏咋個沒有‘地藏王菩薩’的塑像呢?”謝承治聽得來了興趣,打斷謝傳偉的話,又向他提出了新的問題。
“至於為什麼沒有‘地藏王菩薩’的塑像?我就不知道了!”謝傳偉沒有料到謝承治又提出了一個稀奇古怪的問題,他轉而想了想,回答說:“可能這裏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或許是當初建這個寺廟時,把‘地藏王菩薩’的塑像供奉在了別處,也未可知。”
“傳偉算是說對了一半,”
周柄文接過謝傳偉的話,對他倆解釋:“‘地藏王菩薩’的道場原本在安徽省池州市九華山,與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地藏王菩薩’音譯為‘乞叉底蘗沙’或‘克施地嘎訶帕’,所謂‘藏’者,具有‘秘密、包容、含育’等義,指的是‘地藏王菩薩’處於‘甚深靜慮之中,能夠含育化導一切眾生止於至善’。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
“原來如此!”謝傳偉聽了,點點頭,他接過話來說道:“我也曾聽說,‘地藏王菩薩’曾在‘佛’前立下宏大誓願:‘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意思就是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所以‘地藏’又被稱為‘大願’地藏”,與文殊的‘大智’、普賢的‘大行’、觀音的‘大悲’相呼應,都深受世人的敬仰。”
謝傳偉說到這裏,停頓了一下,看了一眼周柄文,瞧見他鼓勵的眼神,又繼續說道:“按照佛教的說法,‘地藏王菩薩’曾受釋迦牟尼佛的托付,在‘釋迦’寂滅後的‘未來佛彌勒’降生前這一段時間的‘無佛世界’裏,‘地藏王菩薩’要擔當起‘教化六道眾生’的重任,其地位相當於‘代理佛’。‘釋迦佛’之所以如此看重‘地藏王菩薩’,是因為‘地藏王菩薩’的因果報應理論十分有益於社會和人心,也是佛學‘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至理的深意所在。‘地藏王菩薩’的因果報應說,從業感差別的角度,列舉了二十三種因果報應,說明‘如是因必感如是果,業感緣起,自作自受’的道理。‘地藏王菩薩’在‘由因感果’問題上,說得非常具體和入理,其用意是將因果關係說明白,使世人能對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負責,由少造惡業,到不造惡業。這對我們今天每個人和社會來說,都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地藏王菩薩’的因果報應說,重在闡明事物的性質和由此而引發的必然後果,包括有關社會、家庭、個人等諸多道德範疇,沒有一點神秘色彩,顯得十分通俗易懂。‘地藏王菩薩’為了在無佛的‘五濁惡世’:即‘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濟渡眾生,讓眾生能深信因果,皈依三寶,他在行為舉止上常常顯示一個出家的僧人相,因此,‘地藏王菩薩’的形象很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