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四回 尋龍訣點穴有門道 拾瓦礫…(1 / 1)

歐陽修聞到此處,越發對風水學興趣濃厚起來,又興致勃勃地追問道:

“我嚐聞風水師提到‘尋龍’二字,可是循著山脈走向,尋找山水交會之所結穴麼?”

“正是如此,哥哥不愧為大智慧之人,領悟力超強,一點便透。

龍為地理之脈絡,土為龍肉、石為龍骨、草木為龍之毛發。尋龍即循祖山之走向,查脈氣、鑒生氣,分陰陽、斷吉凶。

可見風水之術也即相地之術,乃一門有關生氣之術數法門。無非是借所居之環境或埋藏遺骨之地趨吉避凶,澤被後世。”

洛懷川忍不住讚道。

“我記得唐朝武則天時有兩位風水大師,一個喚作袁天罡,一個喚作李淳風。二人同為其選墓地,居然點中了同一處穴位,這點穴可是有何講究麼?”

“風水言曰‘幹裏來龍,到頭結穴’。說的即是龍脈之上藏風納氣之極佳所在。也即建造陰陽二宅之具體之位置。

穴場之範圍大不過數百丈,小則僅為一、二丈。陽宅之穴場為一大片,陰宅之穴位僅聚於一點,上下左右若偏分毫便非穴了。

故古人雲:‘點高三尺出宰相,點低三尺浪蕩光’之說。”

“點穴為何要如此精準,又何做得到呢?”

邵雍聞言,抬手召喚著登高四望的洛懷川道:

“懷川,你懂針灸治之法,此問題如由你為哥哥解答,料會比我解的通透。”

洛懷川收回目光,來到歐陽修身旁坐下,將一顆剛采的果子遞與他:

“結穴一定要皆在龍脈山水交彙之處,便以果樹為喻好了,樹之根為祖山,枝幹為龍脈,枝葉為護衛,過峽則為節,至果柄便束氣,隨後結果,便得穴位。

無論果樹因生氣而結果,還是龍脈因生氣而結穴,皆從龍之祖山剝換而來。

此原理與人體經絡穴位之分布走向極其相似,故下針不能有絲毫偏差,點穴亦是如此。”

幾人便這樣一麵登上九裏山頂觀風望水,一麵大談風水之道,忽然洛懷川的目光被一個殘破的陶罐吸引了去。

遂彎腰拾起來一看,陶罐僅為一半,不過依舊可辨認出造型為圓口,短頸,鼓腹,平底。腹表有網紋,雖不夠精細,器形也略欠飽滿。不過整體看來,卻顯得大氣古樸。

不由自言自語道:“看此物應為西漢時期的,然何以會出現在此地呢?”

歐陽修與邵雍聞言,紛紛湊過來瞧熱鬧,見是一個破陶罐,二人皆不以為意,隻瞥了一眼,便又去研究龍脈去了。

洛懷川也不理睬二人,取出隨身帶的匕首將一根粗樹枝削出尖尖的頭,朝著適才發現陶罐的地方挖了下去。未想僅挖了一層浮土,便又發現了一些陶器的碎片。

洛懷川將碎片小心翼翼的收集來,正拿在手中研究,不想身後卻傳來一陣嘲笑聲:

“這位公子可是有趣的很,竟將一堆破陶片當寶貝,仙人渡這地方隨處可挖出這玩意。我家便有兩個完好無損的,你若喜歡,給幾個大子,索性賣與你得了。”

“我家也有,我爹打從地裏挖出來的,據說這罐子旁邊還躺著死人骨頭呢。我娘嫌晦氣,都給砸了,隻留下一個碟子。”

洛懷川扭身一看,原來是幾個結伴上山來玩的半大孩子,不由站起身問道:

“你們幾個可是這山下的?若果然屬實,我倒可以隨你們幾個去看一看。若相中了,大子少不得你們的。”

一個孩子聞言,興奮的上來扯住他的衣裳便往山下走。歐陽修、邵雍見狀,緊忙跟了上來。一行人很快便來到一戶農家小院。

那個小子飛快地奔到一間低矮的土屋中抱出兩個灰色的陶器來,擺到石桌上:

“這位公子,這兩樣東西自打挖出來,便一直閑在角落裏,你若看中了,便拿去。”

洛懷川俯下身子一看,這兩隻均為寬沿斂口形,闊肩上有對饕餮獸豎係,鼓腹刻有須狀細豎紋。上半部施以褐黃色釉,下半部為素麵平底。一看便知乃是西漢的陶釜。

這時,歐陽修也湊趣地拿著另外一隻看來看去,隨即言道:

“這如何看也不過是一件普通的陶罐罐,倒看得賢弟如同得了寶貝一般。但不知此物何用?”

洛懷川自起身,拍拍手道:

“哥哥若能背得出曹植的七步詩,自然曉得此為何物了。”

歐陽謝聞言,緩緩吟道:

“煮豆持作羹,

漉(lù過濾)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哦,原來這是兩隻陶釜。”.

.\/69820961\/110485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