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聞邵雍答道:
“大道至簡,人人皆可言道。孔聖作為儒家至聖先師,主張‘學而優則仕’之入世主張。
以內聖外王之道為修習之終極境界,最終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宏願。故多不談物理與性之學問。”
龐籍見邵雍提到‘內聖外王’四字,便有心進一步考較他一番,遂道:
“《莊子??天下》曰:‘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可見‘內聖外王’乃道家率先所倡導,其與儒家之‘內聖外王’有何不同呢?”
“既然大人提到《莊子??天下》,小友不妨也以其中章句應答。
莊子曰:‘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說的即是苟心中無私,自然不被物欲所擾,最終與天地之物同化而為一。
而儒家則通過‘正心、誠意、格物、致知’等手段,完善個人心性修養,而至仁民愛物、德行淬然之內聖境界。
唯如此,方敢言‘齊家、治國,平天下’。終成為《左傳》中所指立德、立功、立言之真三不朽之王者境界。”
邵雍的一番高談闊論令龐籍十分欣賞,不由讚道:
“怨不得官家對你讚譽有加,見地果然不同凡響。”
隨即話鋒一轉,問向自顧與張無夢品茶聊天的洛懷川道:
“洛掌櫃的,你既號稱‘神棍小邵雍’,想來有些真本事。不然官家何以呼你為小師父。
如今恰逢你我有緣,邵雍之才學老夫親自校驗過,不知你是否配得上‘名副其實’四個字?”
洛懷川被他冷不丁一問,放下茶盞,拿出絹帕拭了拭嘴角道:
“但憑大人發問,隻不過我之所言倘若令大人滿意,還需應我一個請求。”
“好,我曾見但凡官家有問,你總是掐指一算,不知是故弄玄虛,還是暗含玄機?”
洛懷川還以為他會考較何等高深的問題,未想竟是關於占下的,遂瞥了一眼邵雍,微微一笑,以其《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中之理道:
“承蒙大人發問,在下誠惶誠恐。不瞞大人,洛某已拜入邵雍門下。便試著以先生昔日之教誨,來答大人之問。
天圓地方,天覆地,地載天,天地相函,天上有地,地上有天。天有四時,地有四方,人有四肢,人之四肢又各有脈。
故指節可觀天,掌文可察地,天地之理具乎指掌矣。占天文者,觀星而已。察地理者,觀山水而已。”
洛懷川的一番回答,不獨龐籍讚歎不已,就見一旁邵雍也對他豎起了大拇指。
同時心中不免暗道:
“這小子慣會講些漂亮話,我幾時教過他這些?”
這時,忽聞張無夢道:
“大人既來我這鎮嶽宮,如何隻顧著談天說地?不妨由貧道陪著您四處走走,瀏覽一下華山風光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