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回 褒亞聖敘談君臣道 破童謠…(2 / 2)

孟子主張性善論,倡導仁義,強調舍身取義。

其曾告齊宣王‘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竊以為,君上苟能如孟子所言,臣下便能以同心待之麼?我看未必。倘若皆將此做成流於表麵的功夫,豈不是有負聖君之仁心?”

仁宗聞他一番言論,思量許久,方才道:

“嗯,為君者有為君之道。為臣者有為臣之規。君盡了責任,臣盡了本分,也不見得會有和諧之君臣關係。

如胥偃、宋祁、範仲淹等皆為直臣,不過卻少了一些為人處事之變通。

而王曾、呂夷簡、蔡齊、宋綬雖有治世之能,卻顯然缺乏容人之雅量。

為協調與平衡他們之間的關係,時常弄得朕心力交瘁。這次正可借此機會考問一下,要怎樣方可構建融洽之君臣關係。”

“官家這皇帝做的如此辛苦,就連出宮祭拜一下孔廟,還惹來許多的風波。

不過幸好有驚無險,否則,我今日怕是要在開封府的大牢裏度過了。”

洛懷川見仁宗終於露出了笑容,不免在一旁繼續為孔道輔念殃。

這點小心思又豈能逃過仁宗的一雙慧眼,雖然心裏已打定主意,準備調任孔道輔回京城任職。

但表麵上卻故作不知地問道:

“對了,小師父,你今日急匆匆來見我,不會是為了孔大人做說客吧?”

洛懷川被他一問,登時渾身不自在起來,連連擺手道:

“草民哪能如此不知深淺,左右官家行事呢?適才先生與我說,京城街頭巷尾的孩童皆在傳唱一首童謠。

我粗略一推算,發現此年十二月十七日,河東忻、代、並三州會發生大地動,還請官家及早做好防範措施才是。”

此言一出,直驚得仁宗瞬間站了起來,急急問道:

“小師父,果真如此麼?那會是一首什麼樣的歌謠,竟能從中推測出天機來?”

洛懷川順手拿起桌上的禦筆,將歌謠寫了出來,圈出一個個紅圈,遞與仁宗道:

“官家請看,‘心沒了’之心諧音忻(xīn)州;‘代代見不著’之代,借指代州;

‘並去了’之並,借指並州。三者合起來,正為河東地區。

您再看,十二蛟龍暗示十二月,十七哥暗示十七日。再加上咯噔、嘩啦搖等詞,不是大地動,又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