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端起茶碗又吃了一口茶道:
“據陳摶老祖留下的刻字來看,此水聚地脈生氣,起伏於龍身之上,朝於太旺,澤於將衰。
可調燮體內陰陽,開智安神,滌除百病而福祚綿長。
你看,果然誠不欺也,大宋皇室即將後繼有人了。”
言罷,猛然想起朝堂上得的那本《孔家菜譜》,遂取出來,遞與曹皇後道:
“今日朝堂確實有好消息,宋綬代表清風樓楊掌櫃的獻了這本菜譜。
我意待俞娘子誕下麟兒之日,做慶賀之筵席,還請皇後選些適宜的菜品出來。”
曹皇後拿起菜譜翻了幾頁,麵露微笑道:
“若說習文練武,臣妾倒是略知一二。至於燒菜麼,可不敢妄談,怕會遺人笑柄。
還是請禦膳房做主比較好,這樣屆時才不致出了差池。”
仁宗自是明白她行事謹慎慣了,自然也未放在心上。
又與她閑嘮了一會,正準備起身離開之時,宮人領著養子趙忠實走了進來。
別看這孩子隻有五歲,頭上卻頂著右羽林軍大將軍、宜州刺史的稱謂。
見到仁宗,恭恭敬敬地施禮道:
“孩兒見過爹爹。”
仁宗滿心歡喜,一把將其抱在懷裏,握著他的小胖手道:
“這段日子爹爹沒來坤寧宮,忠實有沒有乖呢?”
“乖呢,母後每日都告誡兒臣要體諒爹爹的苦衷。
還言說為人臣者,既不能為官家分憂,起碼不要添麻煩。
故而兒臣即便想爹爹了,也不敢去福寧殿尋您。母後說,那樣子會影響您處理朝政。”
趙忠實的一番話說得仁宗心裏不免劃過一股暖流,看著皇後,露出了讚許的笑容。
要說這位養子乃宋仁宗叔叔趙元份之孫、濮安懿王趙允讓之親子。從輩分上來說,算是宋仁宗的堂侄了。
仁宗之所以將其接進宮來,乃是因大婚之後很久未誕育皇子。
遂迫於無奈,也出於民間“帶子”之說,與景祐二年(1035年),將堂侄趙宗實養在了宮中。
讀到這裏,看客或許好奇,仁宗為何要選趙宗實這個堂侄作為儲君之備呢?此事還跟洛懷川有莫大的關係。
他猶記得那時自己被朝臣要求立儲的折子弄的是焦頭爛額,寢食難安。
為了排遣心中的苦悶,隻好溜出宮來尋洛懷川。洛懷川聞他講完事情的經過,遂問道:
“不、不知官家心裏可有人選?不妨說出來聽聽。”
仁宗遂言道:“伯父趙元佐為太宗長子,相貌也與太宗極為相似。
十八歲遷居東宮,十九歲獲封楚王,受其鍾愛不說,待我也是極好。
伯父育有三子,分別為安國軍節度使趙允升;黃州刺史趙允言;濮州防禦使趙允成。三人又開枝散葉,誕育子嗣十餘人。
我意從中選出聰慧機敏之輩,接進宮裏撫育,不然我可要被這幫朝臣呱噪死了。”
不想洛懷川卻擺擺手道:
“官、官家難道忘記了楚王曾得過狂症,持刀傷了侍、侍衛。
又於重陽家宴酗酒,夜半縱、縱火焚宮之事麼?”
“自然曉得,他也因此獲罪,被廢為庶人。不過這與朕今日所言之事有甚關聯麼?”
仁宗麵露疑色問道。
“關係可大、大著呢,據我猜測,楚王瘋癲子症有可能遺傳給其後代。事關國體,還請官家審甚思之。”
仁宗聞言,深覺茲事體大,也不敢拿皇位輕易冒險。遂言道:
“二伯父趙元僖年僅二十七歲便去世了,並未留下任何子嗣。
叔父趙元份倒是育有三子,除了早逝的允懷、尚有信安僖簡王允寧、濮安懿王允讓。”
“對,即、即是這個濮安懿王允讓。
據說此人生來天資渾厚,曾被真、真宗皇帝以綠車旄節迎到宮中撫養。待官、官家出生後,方以簫韶部樂送還府邸。
如今其、其子孫繁茂,正可選一人進宮。”
“哦,經你一說,我心中豁然開朗。然濮安懿王膝下有子無數,當選何人適合呢?”
“待、待我算來。”
實則洛懷川早便知道這段曆史,又不好張口就來。遂假模假樣的抬起左手,掐指一算道:
“有了,此人需是命理中帶有十三字樣的方可。”
“十三?為何非是這個數字?莫非期間有何天機不成?”
“佛教傳入中國後,立派十三宗,代表功德圓滿。
唐代十三棍僧救駕,看似爭奪皇位之戰,實則暗含天機。
除此之外,十三猶象征帝王之權利。故曆代天子之蹀躞均取一十三節,也是由此緣故。”
洛懷川盡力地向仁宗解釋道。
仁宗聞言,腦海中瞬間閃出一個人來,遂脫口而出道:“十三子趙宗實。”
就這樣,仁宗徹底放下顧慮,將宗實接到宮中,由曹皇後親自撫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