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從嘉站在洛水河畔,臨河而立,身姿挺拔,玉樹臨風。
洛河發源於秦嶺山脈東側後世中的陝西省洛南縣洛源鄉木岔溝,然後流經盧氏、洛寧、宜陽、洛陽、偃師,在嶽灘村東約一公裏處與伊河相彙,向東北經鞏縣神堤村北注入黃河。
洛河的水利開發曆史悠久,特別是河南省境內。《水經注·穀水注》曾稱,西周時期的洛陽附近,就已修有湯渠了。
而唐代曾引伊、洛水灌溉地勢較高的農田,是以形成了古代經濟文化中心的重要地理條件。
往後的曆朝曆代,也都有增建。
洛河在中華文明的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與黃河交彙的那片中心地區被稱為“河洛地區”,這裏是華夏文明發祥地,而河洛文化、也就被後世人們多稱作為中華民族的“根文化”。
薛從嘉在後世是考古係博士後“李從嘉”,他的工作正是研究曆史和考古文明的,這原汁原貌的洛河文明,如何能不讓他著迷?
然而自從垂拱四年的四月,武承嗣使人鑿白石為文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再在五月裏令雍州人唐同泰奉表獻之,稱獲石於洛水,進而造就了這洛水的“祥瑞”。
時為大唐太後的武氏大喜過望,以石為“寶圖”,親拜洛水,受寶圖。並加封自己的尊號為聖母神皇,作神皇三璽。
然後在同年七月,改寶圖名“天授聖圖”,封洛水為“永昌洛水”,洛水神為顯聖侯,加特進,禁漁釣,為之立廟,祭祀之儀同祭四瀆。
到如今已經有四年之久了,洛水中再也不許百姓們捕魚,於是除了權貴人家遊玩的貴族子弟或女眷,洛水附近、已經少見普通的平民百姓了。
薛從嘉靜靜的望著麵前的這條河流,半響,悵然一歎:
這樣又是何苦?何苦!
——千百年過後,這洛水依舊,而人呢?卻又安在耶?
一旁的太平公主聽見薛從嘉的這聲歎息,卻不禁好笑著道:
“三郎,你這個孩兒,年紀不大,怎麼這傷風感月的小模樣卻跟個耄耋老者一般呢?你這般風華正茂、書生意氣的年齡,哪就至於望河而歎呢?”
......
於是,作為二十一世紀一位敬業的刻苦的學者,那份大好的情懷,此刻全部被他這位年近中年、卻還是童心未泯的公主姑姑給打斷了......
薛從嘉轉過頭來看向自己身體右側的太平公主,然後微微一笑,右頰上的梨渦清晰可見,他無奈的道:
“......姑母在說什麼啊!......三郎隻是感慨,這人、在這天地之間實在是微弱渺小啊!
千百年以後,人事變遷、滄海桑田,咱們這些曾經活生生的存在過的鮮活生命,恐怕連骨頭渣子都快要腐化沒了。
屆時,哪怕是九五之尊、秦皇漢武,遙想當年都是何等的雄風震世,可是在歲月河流的流淌衝刷下,不也全部化作了虛無嗎?
而天地萬物呢?它們任憑歲月和時間的風吹雨打,千百年後卻隻是微微變化罷了。大多數也還是持有自己本來的模樣,那才真的是令人既敬又羨啊......”
太平公主聽完薛從嘉這一番話,已經是目瞪口呆了......
然而片刻後,太平公主卻駭然大笑起來,笑得她眼淚都快出來了、笑意盈盈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