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六三一年,貞觀五年,二月二十。
距離河北道幽州城二十多裏地的李家莊,莊內有一個小地主,名為李正。
他有著高挺的鼻子,薄薄的嘴唇,劍一般的眉毛斜斜飛入鬢角落下的幾縷烏發中。英俊的側臉,麵部輪廓完美的無可挑剔,是方圓百裏內有名的俊哥兒。
由於大唐立國已有十餘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更是輕徭薄賦,老百姓生產力得到一定恢複,生活相對比較富裕。
在李家莊一座豪華的府宅裏麵,屋裏煙霧繚繞,一個小地主正在悠哉遊哉地接受著小丫環的服侍。
這個小地主就是前麵所說的李正,本是後世一個還未參加高考的高中生,放假時去一個小水庫裏遊泳不慎溺水而死,醒過來後便成了一個沒了爹媽的十七歲的小地主。
李正爺爺曾經是一個前隋校尉,跟隨前朝皇帝楊廣在第三次征伐高句麗戰爭中陣亡,因功得了五百畝田地的賞賜,本來也可憑借這些田地過個小資生活,但卻天意弄人,其母在他剛出生時難產而死,其父更是在幾年前感染風寒暴斃,而今李正隻得依靠其忠心的家仆李管家操持家業,幸好也有十餘戶佃農的田租維持他的生活,不致於要去地裏刨食。
“少爺,外麵有官府小吏前來收購糧食了。”李管家風塵仆仆地跑到李正房間,一臉焦急地說道。
李正聞言,便讓丫環小梅停下了揉按他肩頸的小手,奇怪地問道:“不是剛交了糧稅不久嗎?怎麼又有人來收購糧食了。”
他一邊說一邊聚精會神地思索著:該不會是那些胥吏借著收糧之名來敲詐勒索吧?
“胥”是古代國家的基層辦事人員,政府為了更好的控製平民,便在平民中選出那些比較有才幹的人來加以管理,“吏”在漢代以後是專指小吏和差役。
以前曆史老師說過,兩宋時期的統治雖然長達三百多年,但其內部已經是危機四伏、積弱積貧,宋朝社會發生的民變、械鬥、秘密宗教、兵變等諸多事件都與胥吏腐敗有著很大的關係。
胥吏作為政府基層人員會產生腐敗,就是因為官僚體製弊端、法律缺陷以及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這些問題產生的,也對宋朝的積貧積弱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以李正並不願意跟他們打交道。
李管家見李正似乎想岔了,便開口解釋道:“少爺,聽說是高句麗犯境,官府便以五十文一石的價格收購糧食,以便為前線籌措糧草。”
據史書記載,貞觀初年,鬥米值匹絹,貞觀三年到麟德三年,米鬥不到5錢。其中貞觀十五年米鬥2錢。
因此,官府用五十文收購一石,即十鬥米也算合理。
“罷了,既然是官府來了,我記得上一年還有五百石大米積壓在倉庫,你便把這五百石大米賣給官府吧。”李正這才放心下來,又不以為然地揮揮手,讓李管家去操勞這等瑣事,他自己隻是個剛穿越過來的廢柴,哪裏想跟這官府打交道。
李管家也知道自家少爺的憊懶性格,便叫幾個家丁去庫房搬運大米出去跟官府交差。
李正在剛剛穿越到唐朝的時候甚至還小小的興奮了一下,嘶,那可是大唐朝啊,怎麼著也得給老子弄個係統什麼的,再不濟也得穿越到某個皇子或國公之子身上,那樣就可以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