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雪國》(1 / 2)

《雪國》這部作品名氣很大,就這麼說吧,當年川端康成奪下“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雪國》就是他被提到的三部小說之一,就是它和《千隻鶴》、《古都》一起把川端康成抬進了“諾貝爾文學獎”。

並且這部作品是“物哀文學”和“虛無思想”的巔峰體現,其間描繪的虛無之美、潔淨之美與悲哀之美達到極致,令人怦然心動,又惆悵不已。

簡單來說,這部作品並不是直接讓你悲傷到大哭,而是那種讀完之後總覺得明白些什麼,可就是想不明白堵在心裏難受你一整天的那種感覺。

再簡單來說就是那種“不當人”的難受,讓你在某個夜晚突然就emo了。

這就是整本《雪國》最重要的思想——虛無,那種連哀傷都虛無的感覺。

畢竟在小日子的文學中,“物哀”是其整個傳統文學的美學準則。自最古老的曆史文學著作 《古事記》 到 《萬葉集》、《源氏物語》、《徒然草》 等名作,都帶上了一種悲哀的情調。

說起來這也源自於小日子那壓抑又別具一格的社會狀態,可以說現在的稻妻和其就像是從“雙黃蛋”裏出來的一樣,尤在雷之神頒布這一係列的政策之後。

所以,蘇均選擇《雪國》這部作品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要的就是這種“虛無的悲傷”的感覺,因為這種“悲傷”一開始不起眼但後勁很大,更重要的是適合“稻妻寶寶”的體質。

至於蘇均為什麼不選其它一些更具有批判性的作品直指稻妻局勢的話,還是那句話“做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針對稻妻局勢的話就要“直麵”那位雷之神,好比蘇均是真的指著那位的鼻子罵,他蘇某人可不會幹那種蠢事,在“真理”誕生之前更不會,誕生之後嘛可就……再說。

而且他蘇均是個璃月人,他隻是來稻妻掙錢的,要他直麵那位看起來不太聰明的雷之神,蘇均可不願意,更重要的是被一刀砍了可就真的讓人“摸不著頭腦”。

最重要的是《雪國》不是很合適嗎?為所有稻妻人民建造一個虛無的、極具美感的、哀傷的“雪國”,用來逃避現實?固然有,但蘇均相信一部分人會是美好的寄托。

還有一些“本土化”的改造,就比如島村坐著火車前往雪國,蘇均打算變成劃著小船去到雪國——在稻妻常年落雪的島。

話說回來,提瓦特也有類似火車的裝置,但從來沒有人讓這在礦區工作的貨車變成客運車?真是奇奇怪怪的科技樹啊。

蘇均撓了撓腦袋,有些想不明白,馬車……難不成是提瓦特人的白月光?當然,他也沒精力去普及這些事情了。

不過最讓蘇均開心的就是《雪國》全書不到八萬字,或許這也是蘇均選擇雪國的一個重要原因,他實在沒有多餘的精力肝一本長篇小說了。

修史、《社會契約論》、《雪國》、摩拉克斯號……毫無疑問,接下來幾天的蘇均成為了最忙碌的人。

……

“放這!放這!”

離“藏雲實驗基地”不遠處的一個連接大陸的小島上麵,陸陸續續來了好幾批人,連帶著原本小島上建起了眾多設施。

又是一大批材料被送了進去,留在原地的是一蒼老一年輕的身影。

“沒想到啊,蘇小子這動靜鬧的還挺大,您說是吧?鍾離先生?”

萍姥姥樂嗬嗬的看著眼前的一幕,她和鍾離在璃月港距離這地較遠也是早早趕了過來,雖說這段距離對兩人來說和去買菜沒有區別但還是要走個過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