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四,國家培養一個合格的官員很難,能位至郡守的官員,都是數十年培養所成,這些官員並非草菅可割而複生,不能輕易殺之。
這一文章一出,暴怒之下的朱元璋立刻下令,原本被叫停的砍頭判決盡快執行,另外,讓錦衣衛趕緊出馬,先把鄭士利逮捕入獄,然後再好好查一查,看看他背後是不是有人指示。
這事件發生後,鄭士利笑道:“顧吾書足用否耳。吾業為國家言事,自分必死,誰為我謀?”
一副慷慨激昂的姿態。
然而。
朱元璋之所以這麼生氣,也很簡單。
因為鄭士利的說情之辭看似懇切有理,實則鼠目寸光。
朝廷培養官員當然不易,能當到知府知州的也堪稱能吏,但能吏就可以貪腐?
鄭士利前一段還隻是說情,後一段則有點暗藏要挾的意味,這更是貪官們最常用的一個辯詞——
我們是行政體係的棟梁,就算有輕微的腐敗,但不至於垮掉,您現在懲治大家,豈不是拆毀整個棟梁體係?所以皇帝您應該容忍我們這一點點貪腐,這也是為了您的江山著想呀!
為了上層統治集團的政治支持,為了下層行政體係的完整,總之就是為了保持統治,貪腐就應該被容忍。
很多人都是這樣想的,很多皇帝也是這麼做的,曆朝曆代,基本每個皇帝都對這些小小的汙點視而不見。
多少官員指著這錢發家致富呢!
畢竟,要為了大局考慮嘛!
沒了官員,皇帝如何治理天下?
殺一個官可以,難道要把所有的官員全部殺了???
這直接惹怒了朱元璋,他表示:那就把所有的財政官員全部殺了!
殺!
殺他個血流成河,殺他個朗朗乾坤!
老朱做事就是這麼彪悍,不講什麼“為大局考慮”!
他,便是大局之所在!
後世很多人稱空印案是一個大冤案。
為空印案辯解的人更是層出不窮。
問題是,貪腐這種行徑,在強盛時期,或許不足為道。
可對於一個龐大的帝國的慢慢侵蝕,卻是積重難返。
此後明朝流行的火耗、漂沒、羨餘等看似輕微的貪腐行為,徹底被上麵容忍之後,官吏們便巧立火耗、漂沒等各種名目,讓這種“損耗”越來越大。
到明末甚至出現稅款十之八九歸了火耗,朝廷收不到稅,而朝廷派出的軍餉十之八九歸了漂沒,導致前線嘩變。
這些亂象的根源便是在空印案便早早埋下。
朱元璋懲治得狠一些,就能讓這些亂象晚一些出現,國家便多強盛一些,國祚也延續得長一些。
可這樣的行為,也是很多人所無法理解的。
包括這個滿腔正義,自詡國家忠良的鄭士利!
這麼玩空印,全憑官員的良心行事,又怎麼可能靠譜?
路上想“損耗”多少就“損耗”多少!
久而久之,後果越來越嚴重,元朝國祚如此短暫,就有這空印的功勞了。
對待這一案件,朱元璋前思後慮,考慮了很久,最終才使出了雷霆手段,來了一波大換血。
從元到明,很多事情已經根深蒂固,而朱元璋並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那就隻能用他自己的辦法——殺!全殺了!
所謂空印,與其說是元朝“舊例”,不如說是元朝積弊。
元朝本來就是極度粗放管理的,所謂“皇權不下省”,財政上實行的根本就是“包稅製”,這麼一來,官僚機器早就在其中上下其手攫取了超額的灰色利益了。
明初很多大案,如“空印案”、“郭恒案”、“南北榜案”。
從某種意義上都可以看做朱元璋對這種官僚體係的積弊開刀。
單是空印案,朱元璋殺了全國所有掌印官員,株連了4萬餘人,導致明朝的行政係統都差點崩潰。
而此刻蘇澈出現在這裏。
十有八九,便是朱元璋將這個難題當做了蘇澈的考驗了!!
這是……第一道考驗!
。您提供大神天榜草莓的英靈召喚:隻有我知道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