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魏延如此神勇,淩操便是歎道:“難怪當時魏將軍來投時主公如此高興,原來此人如此厲害。”說完,便是不再關注對陣兩人,而是看向附近地形起來。
淩操的一席話,可是讓淩統不服了。眼看原先無名之將居然有如此能力,他心中自然是不甘。而後他又是看見對麵陣中有一員熟悉的戰將,仔細一看,卻是李典。於是他也是出陣向李典吼道:“李典快出來,吾與汝再戰上三百回合。”
見約戰之人乃是上回那員小將,李典自然是應戰而出。上回打鬥,是因為計策的需要,他並沒有使出全力。而這回又見主將被一無名之將拖住,而淩統也乃敵軍中一員上將,如能斬落此人,也可令魏延分心。
老對手再次交上手,自然是知根知底。雖然淩統在心中奇怪李典怎麼會在如此短的時間中強了許多,不過也沒往心裏去,反而是使出全力,定要是在此處擊殺李典,不讓魏延把此戰風頭全部搶走。
場中兩隊人馬撕殺地是十分激烈,而場下的士兵則是看得眼花繚亂,不過即便如此,雙方士兵都是在大聲呐喊,為主將加油。
身為超一流武將,趙雲怎能無視這兩場戰鬥。不過此時的他還需要壓陣,因此也隻能按下那想要出動的心思。
而就在此時,淩操便是對趙雲說道:“趙將軍,此時我軍所在之地界,雖然對於我軍無害,不過周圍不遠處,皆乃險要地形,稍後如是開戰,將軍還要小心。”
趙雲聽後,便是向四周望去。身後乃是一大片樹林,不過乃是剛剛走過,因此不必擔心林中有埋伏。曹軍後方也是一片樹林,有無埋伏就不知道了。而南、北兩麵也乃是一片平坦之地,結合起現在的空曠之地,確實是是一片平原地帶,非常適合騎兵衝鋒。趙雲在對四周的地形做出判斷之後,便是得出了這麼一個結論。
剛是想到騎兵,趙雲便是一愣,隨後再想到曹操不惜一切來阻攔大軍前進,而後又是留夏侯惇大軍在此。雖然此時曹軍之中並無騎兵,不過身後的樹林卻是一個良好的屏障,藏下三五千騎兵根本就不成問題。於是趙雲連忙是把這個想法說給淩操聽。
剛一聽到這個想法,淩操便覺得很可能是如此。白馬大敗,曹操被打得一點脾氣都沒有,這其中的原因,除了是曹操兵力弱勢之外,沒有強力的突破口乃是關鍵。而如今在退守延津之時,曹操必然會從中想辦法。而在結合附近地形之後,騎兵便是成了最好的選擇。
要讓騎兵來到延津,又要有突然性,走陸路自然不行,畢竟虎牢關外遍布我軍探子,有大批騎兵出城,怎會沒有察覺。而最好的選擇自然是水路。不過船隻狹小,能運的馬匹自然少了。這樣一來,就必需多運幾次才行。而曹軍千方百計欲令我軍減慢速度,或許就是因為這個。
於是他們也是暗暗不布置,把四部之中的長槍兵與弓箭手集中在兩處,就等曹軍出來後便給予致命一擊。
他們布置完畢之後,陣中四人仍然是相鬥正酣。不過此時兩人也是沒有心情繼續觀戰,一心看著曹軍身後的樹林,就看曹軍打的是什麼主意。
沒錯,曹操如此阻攔我大軍前進,便是策劃良久的行動。一來是因為戰馬體積過大,需要很久的時間才能把軍隊運到延津。而這麼久的時間之中,也僅是運來兩千騎兵,再加上原本那一千虎豹騎,共有三千騎兵。再來便是地點的選擇,而此番交戰的地形,正是曹操當時選擇好的,因此才回一直阻攔大軍前進。
不過曹操的計劃完全是被魏延給破壞掉了。本來接到情報,還以為魏延是經過關係才有這一職位的,而誰有會想到,無名的他居然能夠硬扛夏侯惇而不敗。沒有猛將帶領,原本用來大戰趙雲的夏侯惇卻是被拖住,稍後兩軍大戰,也隻能是膠著之勢,這完全不利於騎兵衝鋒。因此見到這樣的情形,在暗處指揮的曹操也不得不下達放棄使用騎兵的想法。畢竟如果不能取得實效,還不如不出現,用來當作奇兵使用。因此便是發出了暗號,令夏侯惇撤退。
夏侯惇聽到暗號,雖然心中不甘,不過軍令如此,他也不能違背。隻好是逼退魏延,帶著李典向下一預定地點而去。
見夏侯惇撤退,趙雲與淩操怕是曹軍之誘敵之計。因此招回兩將,細說原因。隨後後撤至安全地帶安營紮寨,並且派出快馬把這些猜想回報於我。
(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CMFU.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