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昀由此特恩加賜為從四品的龍圖閣待製。
無吏守,無職掌,惟出入侍從,以備皇帝顧問。
孟河任忠義軍統製,受命節製兩浙東路的忠義軍,麾下共有兩萬三千餘人,算是越級拔擢。
明州大捷傳開,前線士氣大振。
張其古抓住時機,運籌帷幄,半月之內跟朱蠻多次決戰,互有勝負。
同時在川蜀戰場,周宵也挫敗了朱蠻軍的進攻,雙方形成對峙。
戰事進入相持階段。
正當大家暫時鬆口氣的時候,溫州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發生了兵變。
殿前司都統製苗岩因對皇帝賞罰不滿,加上宦官弄權,逃跑時戰船不載士兵,而載達官貴人們的財物,中下層將士們怨聲載道。
苗岩利用這種情緒,煽動軍隊嘩變,帶兵包圍了行在。
徹夜的喊殺聲和熊熊大火,讓皇帝驚懼而死。
大宗師梁貫於萬軍之中,懷抱六歲太子衝出江心嶼,可渡江時受了風寒,高燒不退。
幸得徐昀用大蒜素救活太子,並平定叛亂,與沈齊星聯手,扶持太子登基。
然而各路宣撫使或手握軍權的統製們不願徐昀獨享大功,對溫州兵變的前因後果提出質疑,大有擁兵自立的架勢。
徐昀當機立斷,以封王為誘惑,拉攏張其古,得到他的支持。
又選擇跳的最歡的江南西路宣撫使為典型,斥為叛賊, 發兵招討。
耗時月餘,孟河擒獲宣撫使,押到溫州,明正典刑。
由此天下驚懼,眾將上表,奉溫州為正朔。
安撫好內部,徐昀和張其古緊密配合,在杭州、鎮江、揚州、建康等地展開反攻,七戰七捷。
朱蠻幾十萬大軍,死傷過半,無力繼續,隻能跟大焱議和,雙方簽訂協議,邊境恢複安穩。
至此,朱蠻再無力南下,大焱迎來了難得的黃金發展期。
新帝定都杭州,對徐昀這個救命恩人頗為孺慕,升為參知政事、同知樞密院事,言聽計從,奉為圭臬。
兩年後,徐昀接替沈齊星,升任左相。
徐昀大力改革,發展工商業,五年之內造出各種先進武器,訓練精銳三十萬,開始北伐。
五百孤兒也都長大成人,作為徐昀的直係力量,遍布朝堂、軍隊和地方。
又用時三年,大焱成功擊潰朱蠻,還於舊都,南北一統。
徐昀受封太尉,秦王,任左相,權傾天下。
然而小皇帝也已長大,聽信身邊人的讒言,跟徐昀逐漸生分,且要對他下手。
徐昀以退為進,辭去所有官職,返回溫州歸隱。
小皇帝果然中計,他得寸進尺,重用佞臣,開始瘋狂清掃徐黨。
最後難免擴大化,傷及無辜。
凡跟徐昀有過交往的,或罷黜或下獄,搞的百官人人自危。
隨著小皇帝的倒行逆施,朝野多有同情徐昀的聲浪,不少人上書,希望徐昀複出。
徐昀的名望水漲船高,大有太尉不出,奈蒼生何的架勢。
小皇帝大發雷霆,殺了幾個上書的大臣,卻阻塞不了悠悠眾口。
眼看局麵就要失控,小皇帝竟派了梁貫前去刺殺徐昀。
殊料徐昀三年前就步入大宗師的境界,同樣成為大宗師的還有趙柔葦,兩人合力擊殺梁貫,並重返朝堂,掌控局麵,逼小皇帝禪位。
徐昀順利取而代之,建國號為乾。
本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