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郭嘉卻不假思索地代蔡吉說出了答案,“劉備。”
“劉備?劉玄德遠在荊南如何染指漢中?”李敏追問道。
“自是借道益州。”郭嘉說完將目光投向了蔡吉。
“正是如此。”蔡吉迎著郭嘉投來的視線,微微點了點頭道,“如崔尚書所言,張魯與劉璋常年征戰不休,若劉璋向劉備求援,劉備便有理由染指漢中。”
“劉璋不懼劉備假道伐虢乎?”一直沒怎麼發話的刑部尚書王修詫異道。
“人若利令智昏,終不免受其餌矣。”蔡吉說完,不自覺地幽幽歎了一口氣。在後世劉璋乃是引狼入室這句成語的最佳注解。不過蔡吉倒是認為就算劉璋不主動請劉備入蜀,劉備依舊會按諸葛亮為其量身定做的隆中對,找其它理由奪取益州,進而親自領兵從益州出秦川與曹操爭奪天下。更毋庸說隨著蔡吉慫恿劉協遷都襄陽封死了劉備自荊州劍指中原的道路,漢中便成了劉備通往中原的唯一出口。
郭嘉一早就看穿漢中乃是下一個攪動天下局勢的風眼,所以才會勸諫蔡吉早早布局西北,以便在必要時點燃漢中這一火藥桶。此刻眼瞅著蔡吉已然抓住了問題的關鍵,郭嘉便順思路繼續進言道,“君上言之有理,曹操、劉備、劉璋、張魯、馬超等人各懷鬼胎,漢中地處險要,他日必有一戰。故臣以為,西北戰事一起,君上可趁曹魏無暇東顧之際,練兵遼東!”
“練兵遼東?”聽出郭嘉弦外之音的蔡吉連忙反問,“奉孝先生此話怎講?”
郭嘉拱手回應道,“君上整軍至今已半年有餘,盧龍、成德、武寧、橫海四軍與各地府兵雖初具規模,然四軍各自為陣,府兵缺乏曆練。故臣以為可借討伐高句麗之機,以盧龍軍為主,輔以府兵輪戰遼東。如此一來,多則三年,少則一年,君上定能練就十萬虎狼之師!”
蔡吉聽罷郭嘉所言不由想起了後世中越之間的兩山輪戰。作為對越自衛反擊戰的第二階段,中國軍隊在84到89年間抽調各軍區部隊輪番上陣,對越軍控製的老山和陰山進行的集中拔點作戰。結果越南因長期被戰爭牽製,無法休養生息,國力日見空虛,更重要的是浪費了十年的大好時機,進而錯過了經濟起飛的大好機遇。而中國則通過兩山輪戰鍛煉了軍隊。
照郭嘉的設定,齊國挑選地處東北的高句麗來練兵,既不用擔心戰事擴大,也不會影響到齊國腹地的經濟民生,確實頗有後世中越之戰的風範。不過大國與小國之間的拉鋸戰,固然能拖垮小國,卻不代表大國就沒有損耗。這不,負責齊國財政的田豐就忙不迭地搖頭道,“齊國初創,百廢待興,豈能在遼東空耗國本。”
郭嘉卻是據理以爭道,“高句麗乃小國寡民,隻需調配得當,斷無耗國本之憂。”
眼見郭嘉與田豐爭執不下,蔡吉低頭沉思了片刻,決定借鑒後世經驗在遼東打一場有限戰爭,即在一定的地區內,使用一定的武裝力量進行的有限目的的戰爭。這一理念雖由美國人提出,但顯然是中國軍隊更深諳其道。從三八線到十七度線,從中印之戰到中越之戰,後世的中國軍隊總能在達成目標後迅速抽身。蔡吉要想在練兵的同時,不影響中原的爭霸,也需要有相應的智慧與克製力。所以在實施遼東戰略前,她必須得先劃一道線,一道將戰爭限於一定範圍內的線。
“那便以遼河為界。”蔡吉朗聲打斷了郭嘉與田豐之間的爭執,並當場拍板道,“如若兵發遼東,遼河以西寸土不讓,遼河以東以遊騎襲擾為主。”
田豐主要是怕齊軍深入高句麗腹地,進而把有限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塞外極寒之地的無底洞中。這會兒蔡吉既然當眾劃定作戰範圍,田豐自然也就順勢下坡,欣然頷首道,“若是如此,倒可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