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秦晉之好(2 / 3)

然而就算是如此,已經心存芥蒂的劉協,不可能再將希望寄托於劉表的身上。卻見劉協並不理會董承,而是環視了一番在場的文武追問道,“除了劉景升之外,眾卿可還有其他人選?”

隻可惜麵對劉協的征詢,大多數的朝臣隻是在底下麵麵相窺低聲竊語。荀彧見此情形心中更為篤定。然而還未等他退回隊列,一旁一直沒啃聲的大夫吳碩卻突然出列向劉協進言道,“臣提議青州蔡安貞。”

吳碩此話一出,朝堂上頓時響起了一片嘩然之聲,顯然之前並沒有多少人想到過這位女州牧的存在。但這一次,荀彧卻並沒有立即開口否決,而是低頭沉思了起來。倒是一旁剛才還竭力提議要征召諸侯相助的孔融,忙不迭地出麵質疑道,“蔡安貞不過一介女流,如何敢與袁紹為敵?”

“蔡安貞雖是女流,卻是除了曹公之外,唯一敢公然下檄文與袁紹撇清幹係的諸侯。”吳碩說罷衝著龍榻上的劉協拱手一揖道,“故臣以為隻要朝廷下詔書征召蔡安貞部勤王,蔡安貞定會應詔出兵。”

“吳大夫此言差矣。袁紹越僭稱帝之時,朝廷就已封蔡安貞為費亭侯。可蔡安貞除了發一檄文與袁紹撇清幹係之外,至今未向朝廷增援一兵一卒。吳大夫何以敢肯定,蔡安貞會為一紙聖諭而出兵?”孔融不罷休道。顯然早些年被趕出北海的經曆,讓這位孔少府對蔡吉始終充滿了敵意。

吳碩並沒理會孔融充滿個人情緒的質問,而是仰起頭向劉協循循善誘道,“有道是師出有名,朝廷不正式下詔征召蔡安貞勤王,蔡安貞又怎敢貿然出兵。萬一被指行董卓之舉,豈不是徒增誤會。況且蔡安貞還不知曹公對其出兵勤王是何看法。故臣以為,要消除蔡安貞的顧慮,除了下旨征召之外,朝廷還需撮合曹、蔡兩家成秦晉之好。”

吳碩的最後一句話猶如一顆響雷,頓時就讓朝堂乍開了鍋。無論是孔融等人,還是曹操一係的荀彧,都不約而同地向吳碩投去了異樣的眼神。至於劉協更是瞪圓了雙目,一副驚駭得不知該說什麼是好的表情。

曹、蔡兩家成秦晉之好——顧名思義就是從曹家子弟中選一人迎娶正值花樣年華的女州牧蔡安貞。不,更為確切點說,應該蔡安貞招曹家子弟為婿。畢竟蔡氏一門男丁已絕,作為蔡家唯一幸存者的蔡吉又坐擁近一州之地,於情於理其都不會出嫁他家。當然“曹蔡聯姻”並非尋常人家的談婚論嫁,而是名副其實的諸侯之婚,其背後所涉及的問題遠不止倫理、家世這麼簡單。

這不,在經過最初的驚訝之後,在場眾文武的心思很快就活躍了起來。卻見董承就第一個附和吳碩道,“臣也以為若能撮合曹、蔡兩家聯姻,乃是朝廷與天下的幸事。”

吳碩、董承接連都表了態,與其交好的朝臣自然是紛紛出麵附和。倒是孔融在一旁即不附和,也不反對。眼瞅著絕大多數的朝臣都看好“曹蔡聯姻”,劉協雖還沒有弄明白吳碩的用意,卻也知這種事情不是自己一拍腦門就能決定的。於是他便向荀彧問道,“荀卿以為如何?”

荀彧從剛才起就一直低頭思慮著什麼,此刻耳聽劉協如此詢問,他立即謹慎地拱手答道,“此事須問過曹公。”

“也對婚嫁之事,還需雙方同意。”劉協點了點頭之後,轉身向吳碩吩咐道,“吳卿也替朕修書一封,探探蔡安貞的口風如何?”

“喏。”吳碩恭敬地躬身領命道。

雖說今日的朝會並沒有談出個實質性的結果來,但劉協在退朝之後,還是將吳碩與董承二人招入了自己的書房進行秘議。由於麵對的是自己的器重的重臣以及自己的老丈人,劉協在書房之中顯然要更為本色一些。卻見他一上來就忙不迭地向吳碩探問道,“吳卿,真需要曹蔡聯姻?萬一曹操因此而勢大,又該如何是好?”

原來劉協之前曾有過納蔡吉為妃的想法。雖然最後因蔡吉的推脫以及情勢所迫並沒有成事。可一想到自己心儀的女子就要嫁人,劉協心裏多多少少總有些別扭。在他看來蔡吉與其嫁給曹家子,還不如直接嫁給自己這個天子。如此一來豈不是想勤王就勤王,想出兵就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