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大環境來說此刻正值東漢某年即未來家喻戶曉的《三國演義》的小說背景。不過作為一個曆史係的碩士生蔡吉不會隻著眼於小說中蕩氣回腸的英雄故事。事實上,漢末三國是整個中國曆史的一個拐點。特別是對漢民族來說它結束了秦漢統一格局開啟了魏晉南北朝分裂戰亂的黑暗時代。八王之亂、五胡亂華,這斑斑血淚史司馬家王朝固然有過錯。但在東晉統治者種種令後人啼笑皆非舉動的背後其根源是司馬家得位的不正。或許二千多年後的人們很難理解這個時代的民眾對漢室的感情。可聯想後世不到百年便可形成的國家主義。那就不難理解兩漢四百多年的國祚能成為中原百姓心中的正統。亦不難解釋為何轟轟烈烈的黃巾起義最終隻是曇花一現而非星火燎原。
當然也有人會說這個時代的漢室行將就木已無存在下去的必要,否則也不會有如此多的群雄無視漢室的存在爭相逐鹿中原。既然漢能代秦,那漢也能被後來的朝代所替代。然而曆史卻證明漢朝的滅亡並沒有像秦朝的覆滅那般讓中原大地迎來一個輝煌的時代,相反卻讓漢民族在戰亂與分裂中越陷越深。
歸根究底用錯誤的方法解決錯誤,結果自然是錯上加錯。司馬家在曹氏篡漢之後又用同樣的方式篡魏違反了這個時代的道德底線。哪怕西晉能滅蜀伐吳一統天下也無法改變司馬家在世人眼中得位不正的形象。可悲的是,西晉的統治者並沒有用文成武德改變世人的看法,而是一味地用手中的強權打壓異己。直至殺得天下間的士族名流相遇,不敢談國事,不敢言民生。誰要談及如何治理國家,如何強兵裕民,何人政績顯著等,就被貶譏為專談俗事,遭到諷刺。轉而專談老莊、周易,自詡為“清談”。而在上層世族清談誤國的同時,等級森嚴的九品中正製則阻礙著下層有識之士的報國之路。逼迫寒門平民隻得通過武力途徑來為自己博取晉升的機會。如此種種弊政為後來異族入侵以及流民武裝集團的割據埋下了伏筆,亦為漢民族開啟了一段將近三百年的黑暗時代。
因此在上一世看到漢末至南北朝這段曆史時,蔡吉就曾設想過如果漢朝沒有覆滅而是得到了中興,或是被一個像盛唐那般實行科舉製度的開明王朝所取代,那曆史會不會是另外一種結局。
另一種結局?
我這是在考慮改變曆史嗎?
蔡吉望著水中倒影而出的稚嫩臉龐不禁苦笑了一下。現在的她隻不過是漢末大時代下一株微不足道的草芥而已。要想在這亂世活下去,她首先要做到的是與“蔡吉”這個身份相融合,而非想著改變曆史。須知不同的生活背景會造就不同的生活習慣以及諸多的細小動作。哪怕蔡子梅的記憶已與蔡吉原有的記憶相融合,都不能改變她已變成另一個人的事實。毫無疑問她的想法,她的習慣,乃至她的氣質都已不再是原有的那個“蔡吉”了。好在值得慶幸的是,根據這具軀體原有的記憶顯示,她在隨弟弟離開河陰之前一直都身處深宅大院。像張清這樣的家將平時都不曾與她碰過麵,更毋庸是說過話了。而熟識蔡吉的婢女家仆則均已在白天的那場劫難中殞命。甚至此刻連她弟弟蔡祥亦已過世。至於蔡吉的父親蔡伯起在出任東萊太守之後至少已有五年沒見過兒女了。正所謂女大十八變。五年的時間足以作為蔡吉改變的借口。不過光有這借口還遠遠不夠,蔡吉心裏十分清楚自己必須在最短的時間裏熟悉漢朝的風俗習慣,也唯有如此她才能勝任起太守之女這個重要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