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手上的精銳部隊被調走之後,手上還剩幾萬散兵。】
【實力大減。】
【與此同時,趙王趙歇得到了韓信即將進攻的消息,一舉在邊境集結了二十萬大軍。】
【韓信攻趙的這一戰,注定了要以少打多。】
【另一邊,趙歇的手上有兩個很重要的謀臣,有多重要呢,就是他們倆決定了這場戰爭的走勢。】
【這兩個人分別是李左車和陳餘...】
【李左車大家可能不了解,他是李牧的孫子。】
【他有一句話說的非常好,這句話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至於陳餘,隻能說這是個自視清高的人,高傲的人,正直的人。】
【韓信帶兵來攻的時候,李左車覺得韓信一路打了過來,奔襲了數千裏,兵鋒自然是勢不可擋的。】
【所以正麵決戰,沒有必勝的把握。】
【於是提議陳餘帶主力部隊防守井陘口...】
【井陘口是太行山的一條支脈,是古時九大關隘之一。】
【出入口狹窄,在這條路上,戰車不能並行,騎兵不能列隊衝鋒。】
【隻要重兵把守,幾乎是不可能被攻破的。】
【而李左車自己則帶三萬人馬沿小路偷襲韓信的糧草...】
【韓信大軍兵鋒雖盛,但畢竟千裏而來,一路上必須保持連戰連捷的狀態,絕不能斷了勢氣...一旦丟失糧草,士兵們吃不飽肚子,又攻不破關隘,勢氣就會丟失。】
【這樣的話,韓信的不敗神話就要被打破了...】
【到時候後韓信的軍隊進退不得,被包圍在井陘口。】
【即便隻圍不打,他們也要活生生的餓死在這裏。】
【李左車的提議非常好,好到了韓信都聽的一頭冷汗...】
【但是這個計謀,陳餘並沒有采納...】
【為什麼是陳餘沒有采納,而不是趙王趙歇...】
【因為此時的趙歇隻是個傀儡,真正的話事人是陳餘...】
【前麵說過,陳餘是個清高的人,高傲的人,正直的人。】
【陳餘這人高傲到什麼程度,清高的什麼程度,正直到什麼程度呢???】
【他常常稱自己為正義的化身,自己的軍隊也是正義之師。】
【麵對李左車提倡的計謀,陳餘覺得嗤之以鼻。】
【因為陳餘熟讀兵法。】
【兵法上說,雙方對壘的時候,十倍的兵力可以打圍殲戰。】
【兩倍的兵力可以正麵平推...】
【現在趙國有兵力二十萬,韓信不過數萬人,還都是烏合之眾,打敗韓信何須用計?】
【這不是隨便打,隨便贏。】
【而且,韓信幾萬人我們都不敢打正麵對抗...】
【假如有一天來了幾十萬人的敵人,我們該如何?】
【陳餘最終沒有采取李左車的計謀。】
【這個消息被韓信知道以後,大牙差點笑掉。】
【於是韓信不再猶豫,果斷製定計謀。】
【韓信的計劃是這樣的,先在太行山支脈上埋伏一隊騎兵,讓他們都帶上漢軍的軍旗。】
【然後韓信和張耳正麵帶人進攻,勾引趙軍全軍追擊...】
【一旦趙軍全軍出擊,這隊騎兵就負責搶占關隘,然後插上漢軍的旗幟...】
【傾巢而出的趙軍見前後都有漢軍的旗幟,就會以為自己已經被反包圍,然後投降了。】
【要是陳餘知道韓信的計謀,一定很生氣,特麼的年輕人不講武德。我堂堂正正的跟你決鬥,你居然跟我玩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