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又是五年。
五年中,伴隨著工業革命,大漢的國力進一步的突飛猛進。
秦宜祿這五年裏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內政上,搞城市建設,搞鐵路,搞蒸汽機,蒸汽燃煤發電機等新東西,努力的讓大漢變得愈發的賽博朋克起來,頗有一種蒸汽黑科技的感覺。
當電燈在洛陽,乃至其他的幾個重大城市點亮的時候,大漢的每一個老百姓都發自內心的為秦宜祿獻上了不惜一死的忠誠。
生產力提高了,好日子就來了。
通電之後,洛陽搞重工業,潁川搞金融業,南陽搞輕工業,一個以中原地區為核心的工業三角區在日益的變得繁華。
幽州和涼州的養馬地也沒有閑著,十餘萬的護衛軍在此養馬,放馬,練馬,包括建設軍營等事物,本身也拉動此地經濟發展,無數的商賈聞著味兒就來了。
各異族對大漢更是隻有無盡的拜服,鮮卑人,烏桓人,和羌人成為了大漢的先鋒,兵鋒所指,全是大漢的敵人。
說實在的這其實是有一點羅馬的外族擁兵的意思的。
還有點像是安史之亂以前的大唐。
看著確實是挺危險的。
不用想,再有個十幾年,防衛軍在他眼裏就差不多該廢了,等老人都死光之後,這些防衛軍應該就不會打仗了。
護衛軍其實說是打仗,但治安戰打得多了,對戰鬥力未必就有什麼好處。
將來有一天,也許,他的大漢還真是會像羅馬,像大唐一樣被外族所反噬。
不過想了想,秦宜祿覺得好像還是沒什麼。
一來是他的民族政策其實比羅馬和大唐強得多,鮮卑人和烏桓人不但能在大漢當官,漢話的速度也非常的快,大家都是互通有無。
二來是周邊外族幾乎沒什麼自己的工業,軍事上擔任的雖然是先鋒,經濟上卻幾乎純純是原料供應商,隻不過提供原材料的方式,是以搶劫和貿易為主罷了。
完全沒有重工業,甚至連輕工業也不多,至於金融業,鮮卑的有錢人也都在潁川呢。
經濟上完全是大漢的附庸麼。
最關鍵的是,現代武器的製造幾乎都在洛陽,異族中的精銳雖然可以使火槍,火炮,但沒有工業生產能力,連彈藥都是大漢提供的。
他怎麼造反?
大漢的這個工業能力在這擺著呢,真遇到異族造反,用炮彈往死了轟也就是了,轟著轟著,這實戰經驗自然也就轟出來了。
當武器有了代差,甚至是不止一代代差的時候,兵員素質和戰鬥經驗的差距會迅速填平的。
其實現代社會的瓦格納兵變事件就已經很清晰的告訴了全世界,工業化時代的軍隊,至少一支孤軍,是沒有叛變的能力的。
也就無所謂了。
至於海上。
整個東南亞,甚至是南亞,在海上和路上都開始雙向彙通。
整個大漢開始勃勃向上,又陷入到了巨大的人口短缺之中,即使是生廠上已經大量機械化了,依然缺人,對奴隸的需求不減反增,以大城市為主,大量的開始虹吸周邊人口,因為秦宜祿和工會都明確的不許各老板們使用奴隸做工,因此除了一些如掏大糞的,清理下水道的等沒人願意幹的崗位之外,所有的工都是漢人做的。
因為用工緊缺,勞資關係倒是還意外的和諧。
尤其是先進城那一批人,他們貸款買的房子因為漲的太狠,還變相的享受到了時代的紅利。
當然,村裏差不多就都是農奴了。
北方的核心區域倒是還好,主要種的也都是稻、粟、麥、豆等傳統農作物,朝廷現在有了專門的農科院去研究雜交品種,產量倒是也還算不錯。
香蕉,棉花,橡膠,葡萄,甘蔗,花生,這些全新的經濟作物則是大量的種植在了揚州、荊南、交州、南中等地區。
直接在當地搞起了種植園經濟和初級的原料加工。
甚至再更遠一些的地區,也就是東南亞地區也都是大量的大漢種植園,用了大量的奴隸。
因為負責在南方開疆拓土的是羌、氐、巴麼,這些人自然也沒有漢人那樣的規矩,用奴隸用的倒是也挺狠的。
不過漢人老爺心善,不會故意去了解那邊的情況也就是了。
修鐵路,建發電廠,要大量的煤,鐵,銅,橡膠,要修大船,要大量的好木頭,而城市的建設也不輕鬆,大量的木頭房子被拆了建成通水通電的樓房,大量的百姓身上又背負了大量的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