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粵人有食閩人的習俗……說錯了,有起棺遷葬的習俗。
分“一次葬”和“二次葬”。
“一次葬”稱“屍葬”,“二次葬”稱“骨葬”。
舊時觀念,認為“屍葬”為凶葬,“骨葬”為吉葬,故多采用“二次葬”。客家人有“九葬九遷,千葬萬年”的說法,常有遷墳之舉。
這年九月初九重陽節,正是吉日,宜安葬、祭祀、開生墳、入殮、移柩、成服、除服、破土、遷墳。
篙崾縣林家嶺的林老爺請了個風水佬來操辦老太爺起棺遷葬,起棺、看風水、入殮一條龍,給五兩銀子。
起初林老爺預算十兩銀子,客套地問了下價,風水佬林九頗為識趣,主動幫他省了一半,才要五兩銀子。於是林老爺一邊懷疑風水佬本事一邊爽快答應下來,剩下那五兩銀子……哪還有什麼銀子。
五兩,不少了。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清末民初,民生多艱。譬如某地物價大抵是如此的,擔米約四兩銀子,豬肉每斤值錢百文,豬油每斤百四十文,每三枚湯圓價五文,加糖、醬料給錢兩文,素麵每碗六文,牛肉麵每碗十二文到十六文,水餃每枚兩文,有調料,肉餃子每個三文,大肉包子每個六文……
因幣值混亂,製錢、私錢、古錢皆有流通,優劣混雜,一兩銀子約兌一千文到一千五百文銅錢,時下技術工匠每月可得四五千文,偶爾買得起肉吃,謂之‘打牙祭’……”
五兩銀子夠林九買一擔米,孤家寡人食上半年也不成問題,餘下銀錢還可買些酒肉改善改善生活。關鍵是他自己要的價,林老爺也覺得合理,皆大歡喜了屬於是。
“要誠心誠意地拜啊!”
林老太爺墳前,設了香案八仙桌,桌上擺香爐、燭台、燒豬、餅餌、酒醴、肴饌、香燭、紙錢等祭品。
林鳳嬌一身杏黃道袍,頭戴九梁巾,一字眉稍斜插入鬢,五官周正,神情端肅,正氣凜然,持香先拜。林老爺及其妻妾兒女排在後麵,一一上前祭拜。
有小孩夾在人群中,兩眼直勾勾地望著橫躺在桌上,烤得金燦燦的燒豬,饞得直流口水,年紀大的也頻頻側目。
燒豬是大菜,是硬菜,做一次烤一頭,平常誰舍得吃啊,就逢年過節、祭祀祖宗時烤一頭,祭祀完了每家每戶分一塊兒,叫作分“胙肉”。
所有人都拜祭了,林鳳嬌一聲令下,幾個等候多時的青壯幫工上前踹倒墓碑,掘土挖墳。另外一些人則用木頭搭建簡易吊塔,等會兒吊棺材用。
林鳳嬌站在封土堆附近,看到漸漸露出來的棺材頭,驚詫道:“法葬?”
一旁,林老爺聞言,豎起大拇指,讚道:“阿九你好眼力,才看到棺材就瞧出門道了。當年幫老太爺下葬的風水佬……咳咳,風水先生說‘先人豎直葬後人一定棒’。”
林鳳嬌眼神古怪,幸虧他是專業的,否則就要忍不住笑出聲了,輕咳道:“靈不靈呢?”
林老爺唉聲歎氣道:“老太爺剛下葬那年很靈,以前連著生了四個女兒,求神拜佛,就是不生兒子。辦了老太爺後事沒多久,小妾懷孕了,四年前給我生了個仔仔,總算沒讓林家斷了香火。
可自打那以後,我們林家的生意一日不如一日,酒廠都快被隔壁的薪興佬們擠關門了。
阿九啊,這次請你多費心,一定幫老太爺找個風水寶地,衝一衝我們林家的晦氣。上次葬了就很靈,這次肯定比上次靈。”
望著眼含殷切期盼的林老爺,林鳳嬌點頭道:“我盡力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