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仗劍謁軍門(3 / 3)

……

“……帝國沃野千裏,民眾兆億,國富民強,兵精馬壯。前者大破金人於山海關下,國人沸騰,天下敬仰。我皇以華夏立國,本應坐擁四海,匡扶天下,何者數十年苟安一隅者?大勢未成也。……”

……

“……今草民為陛下算計,當內修強兵,外聯諸侯。草民聞聽帝國南部有一地名蒙古,其上塔塔兒部、乞顏部聲勢日張,為宗主金人欺壓而心懷怨懟。帝國可以錢糧金帛援助,使其壯大。在金國用小股精銳燒其糧草,毀其牧場,金人民生紊亂,必向塔塔兒部和宋人厲加搜刮,如此帝國再在此間挑撥,宋金必起爭端。宋人國強軍弱,金人國弱軍強,拉鋸之勢必成,遷年日久,兩國國力大損而蒙古諸部日強,引蒙宋聯盟而滅金,金人必無力可當而滅無日矣……”

……

“……前者宋聯金而滅遼,此後為金所欺。此間聯蒙滅金,舊事必複。蒙古掩有金土,而必知曉宋國羸弱。蒙古者,其人尚處原始,不同於遼金。宋人能抗遼金著,不在其強,而在文明人對抗間文明高者勝。蒙古野蠻人也,宋人必不能敵,蒙古以野蠻以屠殺懾服宋人,宋人必不心服而叛亂四起。此時帝國以雄師猛將揮軍南下,逐鹿中原,必定如高屋建瓴,勢如破竹。取其地,安其民。救萬民於水火,定九鼎於天下。四海子民無不敬仰,帝國萬代延續無疆。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

“好!很好!!”帝國皇帝的語調裏流露出一絲狠厲,娘娘千歲早在那胡亶開口第一句的時候就看出了苗頭,牢牢的牽住了皇帝陛下的手。

“你是宋人?”皇帝陛下問道。

“草民浙江仁和人。”

“好!很好!!”帝國皇帝第二次叫好,聲音裏的狠厲已經表露無疑:“侯安都,把他給我趕出去!!”

大才啊,不,胡亶實在該算是天才。他為帝國所獻之策,排除華帝國在期間挑撥離間,幾乎和曆史所載一模一樣。這樣的人不算天才,什麼人才算天才?

“陛下?”侯安都迷惘了,適才聽著胡亶侃侃而談,實在是世間少有的奇才。

“陛下!”老國公們迷惘了,帝國皇帝求才若渴,胡亶字字金玉,有條有理,怎麼會有這種待遇。

“陛下……”皇後娘娘明白,她輕揉著帝國皇帝的手,安撫著快失去束縛的殺心。

“沒聽明白嗎?我叫你把-他-趕-出-去!!”一字一頓,帝王威嚴。

帳外步入兩軍士,左右架起胡亶就往外拖。

沒有哀嚎,沒有咒罵,沒有求饒。胡亶就那麼孤傲的注視著華帝國的君王,正氣凜然的由著軍士們將他拖出大帳,將他拖出營門,摔入曠野。遠遠地,才傳來一聲哭嚎:“陛下!求您救救天下萬民啊!”

……

究竟是什麼樣的文明,才能教育出這樣心懷天下、胸懷萬民、正氣凜然、無畏生死著“賣國”的“國學家”啊!

……

“陛下……”武定公陳啟湊上前來。

揮揮手止住老國公接下來的話,歎息一聲,帝國皇帝幽幽的說:“帝國需要他,但中華民族不需要他……”

……

尊敬他的人格,憎惡他的舉措。

這不是儒家文化的錯。能夠教育出祖逖,能夠教育出文天祥,能夠教育出史可法的文化,你還敢說它是“賣國的”、“軟弱的”文化渣滓麼?

都是那些惡心的“國學家”的錯,跟文化有什麼關係?受千百年儒家教誨的中華文人,既然會出跑到香港去指責“國府”抗戰不力的國學家,自然也會有“自抗戰來無有殉國之文官,今自我始”的國學家。

如此而已。 ……

“陛下,”侯安都悄悄走近帝國皇帝身旁,湊到他耳邊:“陛下,那位胡亶先生,自盡了……”

……

江山如畫,殘陽似血……